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堆滿“貨架” 如何加大投資者吸引力是關鍵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養老保障已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作爲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覆蓋面的廣泛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養老保障水平。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中國銀保信披露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發現,截至6月30日,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已從最初的6家公司共7款產品擴容至27家公司共137款產品。其中,22家公司的50款產品在售。
在我國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貨架”變得越來越豐富的同時,業內人士也指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仍需加大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從“賣產品”向“提供賬戶解決方案”轉變,發揮保險產品長期積累、收益穩定的優勢,並配套養老、護理等服務,解決好養老資金與養老資源兩大難題。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增至137款
2022年11月,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原銀保監會、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至此,我國由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
同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險企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基本要求、產品形態、規範管理、監督要求等進行了明確規範。
監管部門隨後公佈了首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有6家保險公司的7款產品入圍。經過一年多的不斷擴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已增至27家公司共137款產品。目前,22家公司的50款產品在售。經營主體涉及大型壽險公司、專業養老險公司、銀行系險企,還有多家外資壽險公司。
從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種類來看,不僅有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還涵蓋了兩全保險、年金保險等。其中,年金產品佔比較高,約爲總數的七成。對於參加人而言,年金產品可終身領取,有多種交費期間和多種起始領取時間可選,且領取頻次可爲月領或者年領;在具有保障屬性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分紅。
在近期舉辦的2024陸家嘴論壇上,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表示:“將推動加快補齊第三支柱短板,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更好滿足人民羣衆養老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結算利率下降
在不同類型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中,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自2021年6月起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始試點,有6家壽險公司參與首批試點。2023年10月,金融監管總局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由試點業務轉爲常態化業務。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一種資金長期鎖定、專門用於個人養老保障的保險產品,具有投保簡便、繳費靈活、收益穩健等特點。根據產品設計,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採取“保底+浮動”的收益模式,有穩健型賬戶和進取型賬戶可供參與人選擇。
記者注意到,目前在售的50款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中,有7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公佈了結算利率。數據顯示,2023年,7款產品的穩健型賬戶結算利率最低爲2.1%,僅高於保證利率0.1個百分點,最高爲4%,平均結算利率爲3.52%;進取型賬戶結算利率最低爲3.5%,最高爲4%,平均結算利率爲3.84%。
對比2022年的數據,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穩健型賬戶結算利率均在4%至5%之間,最高達5%,最低爲4%,平均結算利率爲4.57%;進取型賬戶結算利率均超過4.5%,最低爲4.6%,最高爲5.15%,平均結算利率爲4.96%。由此可見,無論是穩健型賬戶還是進取型賬戶,2023年的整體結算利率與2022年相比都有所下降,2022年5%的結算利率更是難以達到。
“結算利率下調是近兩年的行業趨勢。無論是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還是兩全保險、年金險,結算利率整體都在下調。”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表示,2023年,受債券利率下行、權益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保險機構投資端收益出現下滑,進而傳導到負債端,保險產品的結算利率有所下調。
今年年初,監管部門對部分保險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的萬能險結算利率上限不得高於3.3%,大型保險公司的結算利率不得高於3.1%。同時,分紅險的分紅水平要參照萬能險執行。據瞭解,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結算利率在每年年初確定一次。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信息中心副主任、濟安金信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閆化海在分析報告中指出,近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在利率不斷下行的大趨勢下,疊加嚴格執行“報行合一”,過去三年,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年度結算利率是不斷下降的。預計2024年專屬養老保險產品的結算利率在3%左右或以下。
仍需實現擴面及提高長期收益
最新數據顯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一年多的時間,吸引了超過6000萬人參與。值得關注的是,在36城試點取得先行經驗的基礎上,人社部明確,將積極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儘管市場巨大且關注度頗高,但個人養老金目前仍然存在“開戶熱、投資冷”“繳存意願不高”等現象。多份養老金融相關調查顯示,不知道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如何投資、擔心風險、購買流程複雜、稅收優惠力度不夠等多個因素阻礙了個人養老金髮展。除此以外,針對一些特定人羣,如新市民、農村居民等,養老保險產品的覆蓋率還不夠高。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在擴容的同時還要擴面,繼續加大對公衆的吸引力。民政部、農業農村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22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鼓勵農村居民參加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
國民養老相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在設計方面,應允許更多類別的保險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滿足老百姓,特別是新市民等羣體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還應鼓勵支持養老保險機構發展養老投顧服務,推動個人養老金從“賣產品”向“提供賬戶解決方案”轉變,以投顧服務幫助客戶實現養老資產的科學合理配置。
“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通過自建互聯網運營平臺的方式,加快互聯網產品服務的推廣。與個人養老金投顧業務相結合,通過提供專業化的養老規劃諮詢服務,基於個體差異,向不同風險偏好特徵、不同養老需求的人羣提供個人養老規劃服務,幫助他們作出科學決策。”該負責人表示。
當前,個人養老金市場進入黃金髮展期,銀行、保險、券商、基金等機構積極參與其中。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金維剛認爲,促進個人養老金髮展的關鍵在於承擔個人養老金投資業務的各家養老金融公司要加強研發適合公衆投資意願、長期持有、收益良好穩健的養老金產品,通過提高個人養老金投資收益率和對中低收入羣體實行全程免稅來增強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吸引力,提高個人養老金投資規模。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要在收益表現上發揮優勢,體現長期資金的價值,抓住具有長期儲蓄需求、追求穩健收益的消費者;要在服務端賦能,幫客戶觸達並提前鎖定養老資源,如慢病管理、長期照護等,這是其他金融產品不具備的優勢。”一位保險機構相關責任人如是說。(記者 戴夢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