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僅存土灰磘出土 提報文化資產未過關
南部僅存、民間私人水泥廠「胡犁頭土灰磘人傳入的石灰燒製磘體,向文化局申請保存失敗,文史工作者希望與地主接觸,希望將歷史遺蹟妥善保存。(楊吉壽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南部民間私人水泥廠「胡犁頭土灰磘」樣貌在高雄壽山腳下曝光,該處完整保存荷蘭人傳入的石灰燒製磘體,隱身在寺廟下方。當地文史工作者楊吉壽表示,該磘歷史可溯源至平埔族,經荷蘭人改良後肩負水泥生產重任,但現今因硬體新舊認定爭議,未獲文史單位認可保存。
「胡犁頭土灰磘」位於壽山動物園山腳下興隆路旁,上方壽山橋4年前崩壞,附近的寺廟直接以水泥擋土牆灌注,導致磘體上半部煙囪全遭水泥包覆,只留下方的ㄇ字型磘口。
楊吉壽強調,該磘是南部地區唯一僅存的民間土灰磘,胡犁頭是早年鹽埕區當地的富商,也是高雄的大地主,剛好該磘就在他的土地上,於是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該磘現址仍屬胡犁頭後代的土地,應是土地太多,纔沒有特別將其整理拆除,幸而保存至今。據瞭解,現任地主已長期居住國外,土地現今租給寺廟使用。
「胡犁頭土灰磘」的建造可溯源至史前時代,當時「打狗野人」(平埔族)普遍在高雄地區造磘,使用比較低溫的方式,燒製容器、手環、紡錘珠等日常用品。爾後進展至1636年、臺灣南部被荷蘭統治,荷蘭人將高超的磘燒技術引進「打狗社」,改良土灰磘,成就了現今的樣貌。
荷蘭人改良、重新設計過後的土灰磘,開始大量燒製「紅毛土」(臺語,意即水泥),儼然成爲當地小型的民營水泥廠。演進至日據時代,該磘再度翻修,持續生產水泥,技術也到達顛峰。當時高雄壽山、半屏山、小岡山一帶都是水泥產業重地,官方的生產單位「臺泥鼓山廠」也在當時成立。
楊吉壽表示,光復後疑似採礦地轉移的考量,業者才廢棄「胡犁頭土灰磘」,將該產業遷到小港區大林蒲駱駝山一帶。他曾向文化局提報文化資產,但因爲該磘現今的樣貌歷經多次維修、改建,已非初建樣態,難以被認定,最後該案未過關。
楊吉壽認爲該磘仍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他會進一步嘗試與地主聯繫,希望將該磘完整保存,避免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