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餐飲公司扔學生外賣,“道歉賠償”不應是終點
據澎湃新聞報道,10月29日,多名學生反映長春大學旅遊學院的餐飲公司將學生外賣扔進垃圾桶,並對學生進行辱罵和毆打。網傳視頻顯示,吉林長春大學旅遊學院的一名男子阻止手拿外賣的學生回宿舍,並直接從女生手中搶走外賣扔進垃圾桶。學校迴應稱,已與餐飲公司達成協議,要求其進行道歉和賠償。
校內食堂與校外商家的“勢不兩立”並不是孤例,很多學校都明文規定禁止外賣入校,由此引發的矛盾衝突也並不鮮見。河南焦作一所護理院校的有關負責人就表示,這樣的做法是爲學生的安全着想,校外很多小吃和飲料都是無證經營,食品安全沒有保證。
這名負責人的說法基本上代表了學校禁止外賣入校的普遍理由,那就是守護食品安全。誠然,食品安全大於天,學校的食品安全尤爲重要。但“一刀切”地禁止外賣入校,甚至以野蠻粗暴的方式阻止學生取外賣,大肆搶奪丟棄外賣,顯然難以服衆,甚至可以說是“丟人現眼”。
學生餐食背後的利益考量,恐怕纔是一些學校肆意剝奪學生餐食選擇權的深層次動機。校門一關,高校食堂便無需參與市場競爭,做什麼學生就只能吃什麼,事實上剝奪了學生的自由選擇權。從“鼠頭鴨脖”事件到臭肉風波,一系列事實證明,當食堂成爲缺乏競爭和監督的“獨立王國”,當食堂收入成爲一塊“壟斷的蛋糕”,食品安全這個底線往往也易失守。所以,用食品安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禁止外賣入校,並不能讓人信服。
學生是食堂的服務對象,讓學生吃飽吃好,是所有學校食堂的本職工作。同時,學生點外賣、下館子換換口味,都是正常的選擇權利,並不需要得到學校的“允許”,學校更無權設限禁止。以“無微不至”的“暖心”動機對學生和外賣“大打出手”,這樣的擰巴場景,折射的是學校管理思路的誤區和管理方法的缺陷。爲了守好自己的壟斷利益而不惜拿出極爲難看的吃相,這樣的餐飲公司,就應該請有關部門介入,徹查有沒有涉及利益輸送、貪污受賄等違法亂紀的行爲。
要解好校內餐飲與校外食品的並存問題,一個關鍵詞是“開放”,另一個關鍵詞是“監督”。開放,意味着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價廉物美的餐食,也能倒逼學校食堂不斷改進服務水平。監督,就是要引入有關部門、學生、社會等多方共同監督的機制,讓校方的管理更加尊重學生的正當訴求,在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更加合理合法、科學規範。
民以食爲天。把學生錢包當成“唐僧肉”、把食堂作爲旱澇保收的“搖錢樹”,這樣的現象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更需要下大力氣治理。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息事寧人的道歉和賠償,而是從管理思路到管理方法上的根本轉變。這樣,學生們才能吃得安心、舒心。
特約評論員 吳迪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