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模式開啓,這些問題你以爲是中暑?當心延誤治療

在高溫天氣出現不適症狀時,人們很容易將其歸爲中暑,但實際可能是其他疾病在作祟,一定要仔細辨別,以免延誤治療。

中風與中暑

早晨,42歲的朱先生感覺身體右側有些發麻,眼前有晃動的重影,走路也吃力,同時感覺心慌意亂。他以爲是天熱“中暑”了,但休息了一會兒,發覺症狀沒減輕,趕緊到醫院治療。經診斷,朱先生大腦中動脈閉塞,形成急性腦血管栓塞,導致右側身體麻痹已經5小時,需要藥物溶栓,於是被緊急收治入院。經過近2小時的緊急救治,朱先生閉塞的血管通暢,血供恢復得很快。

高溫和低溫天氣都易誘發中風。當氣溫超過32℃時,體溫主要靠汗液的蒸發調節,皮膚下的血液循環比平時快好幾倍,使大腦血流量減少,如不及時補水或補水不足,會導致血液濃縮,血流速度變慢,易形成血栓,導致中風。炎熱的天氣是中暑的高發時節,也是中風的高發期,由於兩者的症狀頗有相似之處,易使患者及其家人錯把中風信號當成中暑,從而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其實,中風的發生常有先兆:

·手腳或半邊身體突發麻木,可於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一時性語言障礙,想說話卻說不出來,憋了好一陣方能出聲;或與人交談時,說着說着發音變得模糊不清。

·單眼或雙眼突然失去視覺,或者看東西模糊。

·步子變小,不能走直線。

·嘴脣突感發緊、發麻,一側口水直流,吃飯時漏飯菜,喝水時常嗆水。

·一側手腳突然乏力,覺得一條腿擡不起來或握不住筷子。

老人一旦出現輕微或“一閃而過”的上述症狀,寧可先懷疑是中風,及時就醫,千萬不要自行判斷爲中暑而耽誤了救治。

高溫天氣,老年人羣或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慢性疾病患者,因血管舒縮調節能力差,易造成腦血管過度收縮和擴張,發生中風的概率更高。

低鉀血癥與中暑

老李一向身體健康,在工地上已經幹了五六年。前幾天,他和往常一樣推着車子運沙石,幹了一會兒就大汗淋漓,後來突然感到四肢痠軟無力、胸悶、呼吸急促,隨即癱倒在地。工友們以爲他中暑了,七手八腳把他送到醫院,經過醫生一系列檢查,發現老李不是中暑了,而是嚴重的低鉀血癥。

低鉀血癥最突出的表現是四肢痠軟無力,容易被誤診爲中暑。低鉀血癥可出現程度不同的神經肌肉系統的鬆弛軟癱,尤以下肢最爲明顯,稱缺鉀性軟癱;嚴重時甚至可出現呼吸衰竭,伴有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障礙,如胸悶、心悸,甚至可出現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以及嚴重心律失常。

鉀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對維持人體細胞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以及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它還能增強人體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功能。一般成年人體內含鉀元素150克左右。

由於夏季炎熱,人們出汗較多,大量出汗可帶走大量的鉀元素,會使體內鉀離子過多喪失。同時,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因新陳代謝加快,血漿中的鉀很容易轉入到細胞內,從而發生低鉀血癥。

夏季防缺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鉀食物,如瘦豬肉、鱔魚、海帶,新鮮蔬菜如菠菜、馬鈴薯、大蔥、芹菜、毛豆等,水果類如草莓、杏、荔枝、桃子、香蕉、蘋果等,茶葉中亦含有較多的鉀,可多飲茶。

急性心梗與中暑

小王今年32歲,是一名從事長途運輸的司機。一天,他在出車途中突然出現胸痛、胸悶、出冷汗、氣喘等症狀,以爲是夏季天熱中暑了,但到醫院一查,小王患的竟是死亡率極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經過緊急救治才轉危爲安。

夏季人容易感到疲勞,特別是青壯年人,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和競爭的壓力下,生活、飲食不規律,睡眠時間相對不足,看起來身強力壯,其實已經處在亞健康狀態,一旦出現過度勞累等情況,就容易誘發心臟意外事件。而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期症狀與中暑相似,應注意區別。

中暑病人早期會出現頭痛、頭暈、氣短、多汗等症狀;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狀是胸前部疼痛,同時伴有全身不適,如冷汗、面色蒼白、乏力、恐懼、噁心嘔吐等。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病人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後,再配合其他消暑措施,病情會很快好轉;而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狀一般會持續不緩解或反覆發作,必須到醫院診治。

甲亢與中暑

王女士中午到超市購物,回到家感覺心慌頭暈、全身乏力。王女士以爲是中暑了。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不是中暑,而是甲亢發作。

在夏天,甲亢特別容易與中暑混淆,這種病偏愛找女性朋友,有些還會當作是更年期綜合徵。由於甲亢患者免疫系統失調紊亂,使人體產生過多熱量,所以甲亢患者特別怕熱,身體容易出汗。在炎熱天氣,甲亢患者體內的水分和營養更容易流失,加上酷熱難眠,情緒不穩定,很容易造成內分泌失調,加重甲亢病情。

甲亢發作的一些症狀如怕熱、多汗、心慌等,與中暑相似,患者易誤以爲是中暑了。

在夏季,甲亢病人更要做好防暑措施,儘量不要曬太陽,少去悶熱不通風的地方。一般來說,1~3個月應該到醫院複查一次甲狀腺功能,檢查甲狀腺大小和心率等變化。

編輯 孫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