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媽:聽說“四年級下”更可怕?!這件事比“管作業”重要100倍
要開學了,你家娃這幾天過得怎麼樣?
之前咱們收到一位媽媽的“崩潰”留言:
“七八歲的兒子變得特別會擡槓!寫字亂寫,讓他擦掉重寫就死犟……氣得心臟像針紮了一樣!”
辦公室裡的小學生家長都有同感:娃大了不服管了,有啥招兒可以“治治”娃的犟脾氣?
正巧,糕媽年前和青豆書坊聯合創始人媛姐也在互相取經,她倆小孩都是 10 歲左右、處於「前青春期」,她們都很認同一點:這個階段學會和孩子溝通,處理好雙方的情緒,比作業本身重要百倍。
下面這些心法和技巧,或許能幫到一個崩潰的媽媽。
他不是壞,只是“蠢”
首先給家長們寬個心,孩子這個時期變得欠揍,並不是因爲 ta “變壞了”。
八九歲到十三四歲階段,大腦正忙活着改造升級,所以會出現不會表達、情緒失控、難以管理的情況。
等大腦這座“老房子”裝修翻新好了,相處的“雷暴期”自然就會過去。
想想孩子並不是壞,只是“蠢”,是不是就沒那麼火大了?
就拿大家都很“炸毛”的寫作業來說吧。
之前糕媽帶年糕去廈門出差,當時她就和年糕說:“我們明天要去玩一天,你今天是不是能把數學練習做掉?”
但年糕寧可坐在邊上無所事事,也不想做作業。
糕媽提醒了以後,年糕還是玩玩橡皮,弄弄尺子……那個磨蹭樣兒,糕媽真的是忍不住想發火吼他。
不過當時有工作在身,也沒什麼時間顧他,糕媽就把他晾在了一邊。
沒想到過了十來分鐘,年糕自己就靜下來踏實做作業了。
當時糕媽就慶幸:還好忍住了沒有發火,給了年糕進入狀態的時間。
有時候娃的拖拉磨蹭就是這樣一個過渡,你要求他馬上進入寫作業的狀態,他做不到呀。
一催就發脾氣,就是任務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能力不夠呀。
咱們家長先把心態穩住,然後就是“等一等”!
當你感覺自己的下一句話要帶着怒火了,建議趕緊逃離現場 5 分鐘,雙方冷靜冷靜(畢竟眼不見爲淨)。
再溝通的時候,可以適當上一點“軟化劑”,說些軟話、玩笑話,緩和一下氣氛。
娃的不開心,和我“沒關係”
上面的方法,並不是要咱們一味忍讓,只是避免成爲孩子情緒上頭的“背鍋俠”。
不管娃說“我很想打遊戲”,還是“我不想寫作業”,又或者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那都不是 Ta 跟我們之間的不快樂。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過度反應,這種不快樂就變成了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矛盾,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背這個鍋。
相反,如果在孩子遇到困境、發脾氣、情緒失控的時候,保持“與我無關”的雲淡風輕,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糕媽的朋友媛姐就分享了一件趣事。
她兒子有一天晚上 9 點,拿出了一張八十多分的卷子,給她簽字。
姐妹們都知道,小學生八十多分,就是很低的分數了。孩子也特緊張,結果王媛拍了個大腿,把兒子嚇了一跳。
“媽媽你怎麼了?”
“你又多了一個媽!”
“啥意思呀?”
“你不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嗎?”
母子倆哈哈大笑。
等孩子睡着了,王媛再認認真真看了兒子的卷子,到底是哪裡失的分,原來錯的都是一模一樣的題型,一個知識點,導致了幾塊分數都掉了。
第二天再和孩子聊卷子的事兒,提醒他某個知識點沒掌握,孩子也更能聽進去了。
只有孩子的情緒好了,後面父母講的道理、勸告,孩子才能真的聽進去。
而且,當我們自己放鬆之後,會有很多和孩子相處的智慧。
有次年糕出去拍攝捲了頭髮,回家太晚來不及洗頭,就有些焦慮。
睡前糕媽說:“完了,你沒有洗頭,明天可能會出現一個大問題!”
“什麼問題?“
“你髮型太帥可能會引起女生的圍觀~”
年糕聽完,大笑了起來。
你看,不管娃多大,這種說說笑笑的聊天氛圍是有魔法的,可以化解掉很多“隱形”的矛盾和解決不了的問題。
別總想着給孩子“上課”
很多媽媽在娃“前青春期”還會有這樣的小失落:小時候和我無話不談,怎麼大了惜字如金,啥都不樂意和我講?
有可能是你沒有掌握青春期的對話方式。
糕媽和媛姐聊出了一些法子,編輯部媽媽都覺得很受用。
第一,給孩子建立心理優勢,讓孩子願意說。
媛姐和伴侶就有一個約定:避免在家和孩子強調自己的厲害,因爲這會天然地給到孩子壓力。
我們可以講講自己發生了哪些糗事兒,不僅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在心理學裡,這也會給孩子建立心理優勢。簡單來說就是讓娃覺得 TA 能超越爸爸媽媽。
只要娃不反感和咱們交流,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
第二,像編輯一樣傾聽。
有一些家長,恨不得把每一次溝通當作“可教時刻”,並沒有真正傾聽孩子。
媛姐給出了一個實操的法子:不妨試着把孩子當做出去採訪的記者,我們是電腦前的編輯。
比如“記者”從學校回來以後“唸叨”:“有個特別討厭的老師…… ”
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評判他是不是哪裡沒做好,然後給建議、給方法;
但是“編輯”是一定會讓孩子把話說完的,先理解,再複述對話的精髓。
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給幫助,只需要真正聽懂孩子在說什麼,給總結就行了。
好了,和青春期小孩的相處小妙招就先分享這些吧!
最後,不得不說,管教這個時期的娃,忍不住發火的次數確實太多了,咱們偶爾失控也不用自責,給彼此一點消化的空間。
學着和孩子做朋友,也不代表我們要時時刻刻討好他們。
心理學家李鬆蔚寫過一句:到了娃青春期,父母要拿出百分之九十做自己,只要百分之十拿來做父母。
糕媽作爲過來人的經驗:只要不總圍着孩子轉,不像個“監工”一樣管着 TA,更多地專注自己,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