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行的安全 政府缺規畫

爲強化高齡長者行的安全,臺北市交通局將在臺北市大安區大學裡試辦「交通友善區」。(劉彥宜攝)

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未見政府對高齡者行的安全有何規畫,「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也沒有任何因應與準備,前瞻不前瞻,中央沒有做,地方政府也做得不夠。

高齡者交通事故逐年攀升,關於高齡者的交通安全,可分成3部分來看,1是高齡駕駛者、2是高齡行人、3是環境問題。

2017年起,國內實施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制度,75歲以上長者需換高齡者駕照。但有專家質疑高齡駕照重考題目太簡單,且不必路考,不能反映高齡者實際駕駛能力,同時應該把年齡往下降,例如65歲起就應該定期檢測高齡駕駛認知功能。

臺北市規畫在大安區大學裡設置「交通友善區」,市府提出減速、減少汽機車停車位等規畫,確符合高齡者生活需要,但在本報記者的訪問中發現,82歲居民騎機車在巷口與汽車擦撞,就令人捏一把冷汗了。俗語說「人要服老」,有許多國際文獻顯示,高齡駕駛對路況變化的反應隨年紀增長而降低,如何說服長者放棄騎機車、開車,就要提供他們足以替代的交通方式,這一點不是一個裡可以解決,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的投入與規畫。

在行人方面,北市警交大事故處理組長王雅佩分析,高齡行人肇事原因以「未依規定行走行人設施」最多;「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或手勢指揮穿越道路」次之。

因此除了一方面規畫「交通友善區」、友善路口,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教育,提醒年輕世代禮讓老人家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長者也必須學會看懂交通標線與標誌,遵守交通規則,這纔是保命原則。

中央擁有最多的資源,對於解決長者行的安全,不能撒手由地方政府各行其事,「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是蔡英文總統引以爲傲的政績,但如何對應高齡化社會長者行路安全,一毛錢也沒有投入,不禁要問前瞻計劃到底瞻前顧後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