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地鐵來啦!西安地鐵邀請市民媒體試乘地鐵10號線

9月22日上午,西安市軌道集團第三季度“地鐵開放日”暨新線試乘活動來到第三站,探訪地鐵10號線一期項目。活動邀請市民代表及高陵區“小小畫家”們深入體驗軌道交通爲區域發展帶來的便捷高效,並用畫筆共同記錄地鐵跨越涇渭兩岸的“新”動時刻。

丨地鐵十號線 花 絮丨

秋分已至,一大早戶外多了些許涼意,但地鐵井上村站內的試乘人員們個個熱情高漲,興致盎然。井上村站是地鐵10號線的始發站,也是10號線與8號環線的換乘站。在這裡,車站站長首先帶領大家參觀瞭解了車站裝修風格、設備設施以及和與8號環線的換乘方式。

10號線一期線路選取途經的“涇渭分明”奇觀爲設計靈感來源,結合涇水渭水的曲線柔美和區域工業發展的堅毅之勢,呈現剛與柔交融並蓄的空間氛圍,既體現着分明的城市特色和自然特色,又象徵着區域的融合協同發展。線路標準站將涇渭河“分明與融合”的形態具象化,四條飄帶代表着線路連接的四個區域,並以流線型折片的表現形式與客流動線保持一致。

隨後,大家乘上列車前往試乘活動第二站——紅旗廠站。地鐵10號線採用全自動駕駛列車,因此車頭位置便成爲最佳打卡點,現場各式“長槍短炮”對準窗外,體驗無人駕駛“第一視角”。

作爲線路特色站,紅旗廠站設計主題爲“科技驅動”,提取發動機的造型和星空元素,打造了兼具科技感、趣味性和浪漫色彩的建築空間。

一路向北,大家先後到達了西安工大·武德路站、水流站,瞭解10號線與14號線的換乘方式,感受車站的不同裝修風格。

同樣作爲特色車站的水流站,將夕陽西下的水流光影美學融入設計,提取靈動的曲線元素以及夕陽的漸變色彩進行融合排布,展現了現代建築與自然美學的完美結合。

在水流站,大家還來到了公軌合建橋最佳觀賞點,近距離感受橋樑的宏大結構和精細設計。

據地鐵建設者介紹,10號線自南向北貫穿北三環太華北路立交、繞城高速等多處建(構)築物,下穿大西、鄭西高鐵以及未央湖,跨越貨運北環線、涇渭半島等複雜地貌。建設期間爲確保西安鐵路北環線暢通,西堡站—水流站高架區間採用轉體橋合龍技術,歷時1小時實現高空精準對接。線路還建成了全長7.5公里的西北地區首座公軌合建橋,橋樑上層爲六車道城市快速路,下層佈設雙線地鐵,搭載有人行、非機動車及城市輔道過河,爲國內同類型橋樑聯長第一、跨度第一、頂推長度重量第一的綜合交通項目。

爲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解決市民羣衆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西安市軌道集團還將在10號線水流、紅旗廠等車站設置P+R停車場,既能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提高羣衆出行效率,又能降低市民出行成本,方便市民出行。

活動最後一站,大家來到了涇渭半島站,“涇渭分明”的典故在這裡得到了直觀的詮釋。在站長帶領下大家現場瞭解車站裝飾裝修 、出行動線等內容,近距離感受10號線公軌合建橋的匠心獨造。

在涇渭半島站內,由西安市軌道集團傾心打造的西安地鐵博物館橋樑展廳,也即將面向市民乘客開放。展廳由序廳、橋話源起、建設引領、涇渭高光和築夢未來五大展區構成,集中展示了西安市軌道集團的橋樑建設成就,沿襲“八水繞長安”的橋樑歷史文脈,爲市民架起一座瞭解西安軌道交通及橋樑知識科普的文化橋樑,該展廳也是西安軌道交通建設的首座微型橋樑主題展覽館。

此外,爲充分展現橋樑結構之美,地鐵10號線公軌合建橋照明設計在滿足功能基礎上,通過景觀照明藝術化手法,運用光影凸顯“涇渭分明”的主題,將安全、科學、生態、特色匯於一線,彰顯工程與文化融合、發展。

丨燈光調試現場圖丨

活動期間,來自高陵區的孩子們還通過現場繪畫的形式共同記錄地鐵跨越涇渭兩岸串聯都市生活的場景,共同描繪地鐵加速北跨進程、高陵區開啓地鐵生活方式的美好未來。

活動最後,市軌道集團邀請當天參加活動人員填寫意見徵集表,廣泛收集大家對地鐵設備設施、運營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建議,爲本次系列試乘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地鐵十號線崇皇站

線路基本情況

西安地鐵10號線一期工程南起井上村站,北至高陵區昭慧廣場站,線路全長34.42km,共設車站17座,地下車站7座,高架車站10座。該線路作爲北跨戰略的先行工程,是連接主城區與渭北地區的軌道交通快線,對優化城市總體空間佈局、實現城市北跨發展,推動區域融合,促進沿線產業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營籌備情況

在爲期3個月的不載客試運行階段,10號線一期工程已累積完成通信、信號、站臺門等21項調試工作,並針對運行圖兌現率、正點率、列車服務可靠度等11項關鍵指標數據進行綜合聯調實際檢驗,確保各崗位人員配置齊全,服務流程順暢合理,設備性能掌握全面,管理制度執行到位,應急處置快速準確。

線路採用全自動無人駕駛、雲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BIM 等新興技術,聚焦乘客服務、行車組織、調度指揮、車站管理等多方面,爲乘客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的出行體驗。此外,10號線還將採用靈活編組4/6混跑的運行方式,有效避免高、平峰運能過剩,在滿足客流預測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車輛年走行公里數,降低車輛運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