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頂立 修行的她方

散文

腦中經常浮現一座山。

記得鍾玲老師在她的散文集《發光的人》寫過她愛山,羣山在其胸壑。丘壑之間,淚光閃閃,她寫情寫景寫記憶,勾勒那些自帶光芒的發光體即使遠逝依然璀璨。掩卷之餘,她筆下的父母至交愛犬卻彷如與我共生了。「穿過異域寂寂的林地,踏在厚厚一層的落葉上,腳下輕飄鬆軟,老有種踏空的感覺。」寫生命的沉重與輕的對比,讓我深深入迷。

她既能深深海底行,探觸深海幽微的人間事;更可高高山頂立,描摹如風似巖端立山巔的歷代修行者。上一本著作《餘響入霜鍾》成爲我的引路燈。這本新作《修行的女人》除了依然是引路燈,更是啓示錄,叩問心靈,解鎖宿命。讀着故事,彷彿佛來過。

鍾玲老師擁有十八般武藝的寫作功力,但顯而易見的是她的書寫早已脫離了名利場,她只問初心。這書讓我讀來驚歎連連,驚的是爬梳的細節已如考古學,嘆的是同爲女子,但這些歷代的修行女子個個如傳奇,斷然去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耐力毅力驚人。每個女子都燒燙着我的心。凝鍊深情之筆,將筆墨流向修行的女性,逃家出家,立斷世俗,行過佛陀夢土,像擲入火爐的鐵,等待鑄劍開悟,了脫生死。

修行者的她方,如此豐饒,如此可歌可泣。追本溯源,文字藏着佛智佛語。我不禁想起年輕時在印度的佛陀聖地之行,感念着阿難尊者爲摩訶波闍波提(意譯:大愛道)祈求佛陀爲女衆出家剃度之事。我向往書中描述修行女性的那股決然,那是我所匱乏的。我是很容易因外境而失去果敢心的人。這些修行女性如精靈,迴盪在歷史的陰暗甬道,帶引我們進入這些女性不凡的生命經歷,如何爲法忘驅,爲悟遁入空門。於是我讀到的這種決然,不是西藏情僧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負卿,而是不負如來舍離卿(親)。要有光,要先燃燒。

鍾玲老師寫佛教小說具有非凡的歷史意識,用詞用語,精準到位。運用小說敘事,以虛構與寫實的明暗交織,從遙遠的比丘尼第一人到當代,甚至回憶自身所遇,一路勾招,視野輻員遼闊,上下求索,走遍千山萬水,彷彿只爲了定格一幅幅修行女性的立體肖像。同時,鍾玲老師是勇於發出疑惑的人,她總是作足爬梳考證細節的功夫。不放過疑情,不斷追索,其行文簡樸,餘韻如歌,以靜筆寫下驚心動魄的故事,強勁如風又溫柔如雲。

文字背後的意義讓我咀嚼再三,是一部關於女性修行集錦的故事,如一座星圖。沒有飛天入地,只有堅毅的取捨,果決的行動,在我閱讀時,腦海總是一格一格地放映着每個女性修行人的心地風光。在鍾玲老師悠揚且留白的筆調下,閱讀的每個片刻,我感到如此純粹一心一意的可貴,不斷地冥思着何以她們能如此?我也跟着不斷地自我叩問。

「隆迅本就個性率直真誠,放下並不難。當日黃昏隆迅禮拜五臺山之北臺,踏着積雪,冒着寒風,把剃掉的頭髮埋進土裡,也埋掉過去。」隨手可得的碎片,如是鮮明生動,習法經歷,所遇之師,所贈之恩,讀來深深感動着我。鍾玲老師深邃地寫出修行女子如何地抽刀斷流,如何直球對決命運。這也讓我想到每一回只要遇到出家人,我總愛追着師父們問爲什麼出家?出家前的人生故事,所遇的種種掙扎與如何克服困難。

現在這本囊括歷史時間長河刻度的諸多修行女子的生命故事集,爲好奇的我彷彿開了一門生命課與出家詩學。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修行應是動詞,修行是如此莊嚴。在舉目可見推廣身心靈課程的當代,心更像是一臺拼裝車,總是擱淺原地,拼裝車哪裡也去不了。我們經常口說修行,卻總三心二意且保有退路,遇到困難很容易退轉。和書中所寫,如雲泥之別。期許自己有朝也能成雲,乘雲飛去,自在淨土。(本文爲《修行的女人》推薦序,九歌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