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業餘演員張學友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電影《海關戰線》上映。

主演之一、歌神張學友,在一個訪談中說,自己已經八年沒有拍戲,而在這八年中,主要是去做一些音樂上面的東西,在演戲來講,算是一個業餘演員。

這話話對不對?

不管對不對,姑且可以理解爲自謙。

與之同時,網絡上還有這麼一句,見光率頗高的話,“張學友唱功、演技都是四大天王第一。”

藝人與擁躉,針對同一件事,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種陳述。

二者呼應,該怎麼看?

張學友唱功沒得說。

這當然是針對嗓音天賦、基本功和技巧應用層面來講的,至於音色、音質、個人風格和情感植入等等因素,各人各見,也無須統一。

但演技,或並不能和唱功“等而談之”。

畢竟這是跨領域的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覆盤其影路,從作品及表現間,去略作探究。

以求究竟。

張學友的入行,頗具戲劇色彩。

他一邊踏足樂壇,又幾乎同時,踏足了影壇,其個人影路的首秀,是洪金寶製片並主演的那部《霹靂大喇叭》。

爲什麼說有戲劇色彩?

因爲簽下這部電影的合同之時,他還籍籍無名。

但在電影開拍後不久,他的個人首張專輯《Smile》,卻突然賣了個“滿堂紅”,大破二十萬張,即刻晉級爲樂壇紅星。

這下好了,逼得洪金寶不斷給他加戲。

但加戲歸加戲,合約早就簽好,說好兩萬,就是兩萬,片酬當然一個子兒都沒有加。

這部電影,上榜了香港十大票房排行榜,列當年第九,而在這個時候,比他早出道三年的劉德華,也僅登上過這個榜單一次。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學友的開局其實不錯。

那麼,他的演技怎麼樣?

這部《霹靂大喇叭》,當然是一部純粹的喜劇片,各種整蠱、逗趣甚至是瞎胡鬧,比諸洪金寶的“福星”系列,不遑多讓。

但反過來說,這種電影,娛樂性十足,然而對演技的要求,可能就並不是那麼高。

個人理解,包括周星馳的《賭聖》、《賭俠》、《整蠱專家》,乃及梁家輝的《92黑玫瑰對黑玫瑰》、《九尾狐與飛天貓》,或也可以,把那部羣星一起“狂歡”的《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拉進來,這些電影,其實都並沒有什麼質量可言,更談不上什麼演技。

因爲這些電影,說到底,也無非就停留在“插科打諢”的層面上。

這麼說可能會得罪不少人。

畢竟,昔年這些蜂擁而至的“無厘頭”類型片,極大滿足了一大部分港片粉的“娛樂”需求。

當然,芸芸衆星裡面,唯有周星馳是個例外。

不過他非本篇主角。

說回張學友。

在拍畢《霹靂大喇叭》之後,張學友一面在樂壇繼續穩健,另一面,迅速在影壇步入了“快車道”,約略統計一下,從出道第三年的1988年開始,截止到1994年,張學友在七年時間裡,拍了五十部電影。

這是個什麼水平?

冠絕影壇。

我們來看一個對比數據。

比如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和鄭伊健這幾個人,算是衆所周知的影壇紅星,那我們同樣從他們出道第三年算起,看看同比七年的拍片數據。

數據很容易統計,分別爲17部、47部、29部、17部和26部。

這還真是“不必不知道”。

不過事情仍有另外一面。

限於外形條件,張學友雖然拍片數量巨大,但其中絕大多數,要麼是小製作劇情片,要麼是羣戲,要麼就是戲份不多的配角,真正的大男主電影,佔比並不高。

所以縱然,他憑《旺角卡門》和《笑傲江湖》兩部電影,很快就拿了兩個最佳配角獎,但反而尤其欠缺,擔綱大男主的經驗。

而如果認真審視過配角獎的爭奪,就會發現,其競爭的難度、標準和烈度,要遠低於影帝獎。

故而進一步再看,配角存在的意義,主要是映襯與迎合,而非全面的掌控和引領,在角色演繹的全面性、深度和層次上,天然就會有所欠缺。

這甚至會令演員形成一種依賴的慣性。

比如在表演當中,去被動等待對手演員出招,自己則“見招拆招”,哪怕是多主角類型電影,也會同樣如此。

所以即便偶有驚鴻,也間或有神來之筆,卻於事無補。

這當然也並不利於演員的成長。

甚至也正因如此,就很難在影帝獎的競爭中,得償所願。

恰如張學友。

就如前述。

張學友在那七年時間裡,拍了五十部電影,多則多矣,但其在表演方面所得到的錘鍊,卻未必及得上其他演員。

如此一來,在擔綱主角之時,就反而或會呈現爲“力有未逮”。

比如《赤道》。

這部電影,常見有張學友擁躉討論,而鑑於這部電影,與《寒戰》系列是同樣的幕後班底,故他們也通常會在有關《寒戰3》的地方,提起想看《赤道2》。

這當然已經沒有可能。

因爲《赤道》本身,是一部開局就用力過猛的電影,無論題材還是佈局,都超出了掌控,再加上無論口碑還是商業表現,皆不如意。

說回正題。

按照電影設定,張學友飾演的肇志仁,是雙重身份。

明面上,他是香港大學物理系教授,專長物理學及再生能源研究,也是危機專家,性情表現爲優雅拘禮。

另一個身份,則是“赤盜”。

雙重形象與懸疑反轉。

肇志仁這個角色,無疑具有相當程度的戲劇性,與表演上的複雜性。

而彼時的兩位導演陸劍青、樑樂民,雖已憑《寒戰》一飛沖天,但仍屬新人,故對那些大咖名角的干涉力度,其實非常有限,

比如在《寒戰》中,他們對的劉德華的走姿覺得不妥,都只能通過關智耀去溝通。

面對張學友,也大概如此。

故而張學友此次表演,也大略屬於“摸着石頭過河”。

從電影來看,他或從一開始,就陷入了過早暴露角色立場的陷阱,言談與氣度,皆被一種莫名的躁怒所控制,距離“優雅拘禮”的大學教授這一角色描述甚遠,觀衆所看到的,甚至是氣量狹窄和睚眥必報。

這並未爲角色帶來助益,也其實是頗爲失當的。

並致使角色的最終反轉,不夠驚豔。

在同一個訪談中。

張學友還說了另外的一番話,“一個專業的演員,需要不斷打磨自己的表演,並去不斷吸收新的東西。”

深以爲然,也一語中的。

實際上,張學友在表演的“擬態”層面,頗有天賦。

比如無論是《旺角卡門》的烏蠅、《笑傲江湖》的歐陽全、《喋血街頭》的輝仔,還是《明月照尖東》裡的太子,都可圈可點。

但佔比過高的配角生涯,以及息影、專注音樂和商業價值不足等因素,令得其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並未能夠經受足夠的打磨。

進而,就始終沒有等到,一個“化龍”的契機。

甚爲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