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請回歸娛樂,來自《異形:奪命艦》的啓示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內地市場,潰於何時?
自《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大爆破四十億票房之後,好萊塢電影似乎開始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票房一路下行。
十億票房成了門檻,數億票房和一億票房,則成了常態。
比如本年度而論,《哥斯拉大戰金剛:帝國崛起》止步十億,《死侍與金剛狼》四億、《功夫熊貓》三億、《猩球崛起:新世界》兩億、《海王2:失落的王國》一億,而威爾·史密斯的新片《絕地戰警:生死與共》,甚至僅得三千餘萬票房。
但在當下,一部《異形:奪命艦》出現。
事情起了變化。
香港電影當然比不了好萊塢。
在過去十年裡,一共也僅得六部“港產片”破了十億票房,即便加上香港電影人主導的“西遊”系列作品,也至多八部之數。
然自《怒火·重案》過後,港片一潰千里。
重注投資的科幻電影《明日戰記》僅6.79億、兩億投資的《風再起時》不到五千萬、三巨頭頂格大片《掃毒3:人在天涯》不到三億,大製作《潛行》不到四億,超大規模投資的犯罪大片《金手指》止步六億,絕大多數中小製作港片,破億都難。
這當然是“凜冬將至”的景象。
步入當下年頭。
小製作《臨時劫案》在冷檔奪2.37億票房,漫改動作片《九龍城寨之圍城》,攜《無雙》之後最強口碑而至,內地票房逼近七億,似有回暖。
但接踵而至的《談判專家》和《海關戰線》,破碎了港產片“重振”迷夢。
甚至傳來了“全線停工”的消息。
暫且放下港產片的問題。
內地電影又如何?
自2012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突破十億,內地電影的票房,開始呈現出井噴上行的姿態,上限壁壘不斷被打破,短短几年時間,最高票房就上衝到了近六十億。
尤其在2023年那個“史上最強”的暑期檔,《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裡》、《封神第一部》和《孤注一擲》這幾部電影,幾乎可稱部部“爆款”,將同期的香港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盡皆攪碎。
再順勢往下。
一部《熱辣滾燙》、一部《飛馳人生2》、一部《第二十條》,乃及一部《熊出沒·逆轉時空》,隨隨便便就衝破二十億、直上三十億。
甚至來到當下,沈騰與馬麗聯手的《抓娃娃》輕取三十億,而一部口碑稀鬆平常的《默殺》,也輕易就擄奪了超過十三億的票房。
當紅演員頻出,票房穩健走高,怎麼看,都是一派繁榮景象。
而事實上呢?
來看幾個數據。
陳思誠帶着五億投資的奇幻劇情大片《解密》、烏爾善帶着約三億投資的特效大片《異人之下》、徐崢帶着投資兩億的勵志題材電影《逆行人生》,接連殺入暑期檔。
理論上來說,這些電影的票房,是不是該十億起步、坐二十億望三十億,甚至更高?
但市場給他們的,是一通“悶棍”,《解密》破不了四億、《逆行人生》至多四億出頭,而《異人之下》僅堪堪破億。
這還沒完。
早前《人生大事》一片,以17億票房“催紅”了朱一龍,緊接着一部《消失的她》,大爆三十五億,令其聲名更上層樓。
然當下一部其領銜的《負負得正》,票房竟然不能破億。
何解?
娛樂、題材與品質。
這些東西,纔是決定票房高低的關鍵。
比如劇情片《人生大事》。
這部電影如果不是在“片荒期”上映,而是放在正常競爭檔期,其票房也就應該至多在兩到三億的水準。
並不否認朱一龍本身的偶像力,但就題材而論,合當如此。
而當陳思誠、徐崢和烏爾善等電影人,交出來的作品,既沒有充足的娛樂性,也沒有足夠的話題性和品質基礎,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去“撬動”市場了。
再看吳京和沈騰。
大家都知道,吳京正在與袁和平聯手拍攝武俠電影《鏢人》,沈騰則有一部黑幫犯罪片《逆鱗》將映。
他們並不是無的放矢。
除了對動作本身的熱愛之外,不想被“主旋律”框定,或是吳京的考慮之一。
沈騰的邏輯同樣如此,喜劇片固然自帶觀衆,但若無法維繫品質,觀衆又能繼續忍受你多久?基於這個考慮,試水轉型,就迫在眉睫了。
這兩個人,都很有憂患意識。
反過來再看。
好萊塢電影《異形:奪命艦》,已經具備了“大爆”的基礎與趨勢。
從歷史經驗來看,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內地市場早已失勢,比如慣見的劇情、熟悉的手法、一言不合就“開大”的特效,觀衆似乎真的已經失去了興趣。
關於這部電影,超前預測僅至高兩億、首日僅14%的排片,顯而易見是一場“低開”。
但它旋即“高走”。
上映次日,就在排片被削減的情況下強勢奪得日冠,當下破了兩億票房,最終票房預測,已經上衝到了超過七億。
很顯然,這並不是其上限。
暑期檔行將結束,除了尚待驗證的《刺蝟》和《逆鱗》,誰能擋住它的腳步?
而《異形:奪命艦》因何而爆?
該故事系列最早出現在1979年,也即《異形》,迄今來講,起碼拍了七部有餘,而“恐怖、驚悚”等同題材類型電影,更可稱不計其數。
但該題材天然具備“強娛樂性”,而好萊塢電影的敘事與技術面,大多較佳。
是爲啓示。
說回港產片。
人人都說,香港電影題材陳舊了。
這是一個事實。
時日至今,隨着港式動作和喜劇這兩大類型電影的衰落,警匪電影類型,似乎成爲了港產片最後的支柱。
而以警匪題材而論,似乎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新浪潮導演章國民拍的那一部《邊緣人》。
換句話說,該類型題材,已被拍了整整四十年有餘。
但這並不是關鍵。
港產片確實應該重視創新,然其方向,應是劇情、手法、表演和技術等品質層面的東西,而非拋棄業已被證明有“強娛樂性”的警匪題材。
比如上個十年的《寒戰》和《無雙》,包括最新一部《九龍城寨之圍城》。
沒有競爭力?
請記住。
當觀衆們不願意走進影院,首先必然是電影“娛樂性”一面出了問題。
其次才能談及品質。
比如前述崩塌的諸多港產片,那些“大片之死”,其實並不在於題材的困境,而在於劇情、手法、表演和技術面,皆落窠臼,甚或等而下之。
如何能夠“不死”?
我們當然也並不倡導“娛樂至死”。
但電影的商業一面,就如廣告行業,它本來就該是一場,“戴着鐐銬”的舞蹈,一方面要以思考和藝術爲本,另一方面,則應娛樂大衆。
所以,請回歸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