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傳奇:德意志的沉默艦隊》一窺德國潛艦部隊的發展史

黃峻民教官的新書,《鋼鐵傳奇:德意志的沉默艦隊》。(圖/James的軍事寰宇)

說起二戰德國的軍事實力,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當然是「德國陸軍」,確實如此,德國陸軍在歐洲大陸上的表現確實強悍。然而德國從威廉2世皇帝以來,就有遠大的「海軍夢」,只是海軍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在兩場世界大戰中,德國水面艦隊的表現實在不能算傑出。然而,德國還有一支看不見的「沉默艦隊」,在水下戰場打得盟國有苦難言,這就德國的潛水艇部隊。時至今日,德國潛艦仍是金字招牌,一直是各國海軍最想爭購的潛艦。

前陸軍退役中校黃竣民教官最新的著作《鋼鐵傳奇:德意志的沉默艦隊》,爲大家說明德國潛艦的發展歷史。

早在19世紀的1850年,德國就已經制造出第一艘潛艇,不過當時的海上列強卻都對於這一項裝備不甚感興趣,基本上都醉心致力於水面艦的發展,因此德國也不例外,只能說是跟風的作爲,還稱不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雖然後續科技的發展,也帶動當時幾個主要工業國在潛艇技術上的更新,這一項雖然被各國海軍初期視爲不入流,甚至難登大雅之堂的武器,並未遭到傳統海軍列強的大力支持,因爲處在戰列艦的時代,噸位與口徑纔是當時所謂的正義。

隨着一戰開打,德國的潛艇開始投入大西洋、地中海、北海…等海域作戰,雖然初期還有「捕獲法則」的約束而躡手躡腳,但從無限制潛艇戰開始,也逐漸讓英國這傳統的海上強權感到威脅感急遽升高。但是由於德意志帝國在西線攻勢的僵持不下,也因爲潛艇的因素導致美國參戰,最終讓協約國獲得源源不絕的生力軍,而擊垮以德國爲首的同盟國陣營取得勝利。

希特勒檢閱U艇部隊。(圖/聯邦德國檔案館)

歐戰結束,雖然戰後參戰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最後諸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告終。也由於條約內容對於德國不僅要求割地與鉅額賠款外,更在軍備發展上列入苛刻的限制條款,以預防德國未來有再次崛起的機會。不過這一些限制並沒有讓德國海軍放慢現代化的腳步,更有一派人士積極地謀求新武器與新戰術,希望能夠有雪恥的一天。

當希特勒全面取得政權後,公開宣示撕毀《凡爾賽條約》、恢復徵兵制…等積極備戰的作爲不需要再隱藏時,德國的潛艇也如同下水餃一般地快速量產,以便支持後續即將在大西洋爆發的戰爭所需。雖然德國潛艇的數量並未達到預期,戰爭就已經提前開打,拜着「狼羣戰術」之賜,初期的戰果是出乎預期的好,甚至碾壓以噸位見長的水面艦部隊,更讓希特勒覺得鉅艦無用的時代降臨,而願意將有限的資源挹注在生產潛艦這一款武器上。

但是好景不長,隨着戰爭中期以後盟軍在反潛作戰戰術與技術上的提升,迫使德國潛艦的作戰舞臺難以再取得優勢,甚至還對義大利、英國的微型潛艇(人操魚雷)產生幻想,企圖想以此挽回頹勢但卻都無法如願。隨後德國的潛艦雖然在電動推進、消音技術…上取得創新的獨門科技,然而已經爲時已晚,無法爲潰敗的第三帝國創造出奇蹟。

二戰後,德國幾乎處於十年的國防空窗期,直到聯邦國防軍正式成立之後,西德才又獲准研製小型潛艇,這一段戰後復甦的道路雖然也是崎嶇不平,索性仰仗着雄厚的軍工底子,很快地讓西德海軍在冷戰中扛起守衛波羅的海的任務,所研製的潛艦也陸續重回柴電潛艦的第一排位置,並在出口的成績上取得佳績。即便在冷戰結束之後,德國再次統一雖然在國防軍備的支出上大幅刪減,幾乎僅保留象徵性的武裝規模,跟他身爲北約的領袖身份似乎很不搭調。不過德國的潛艦技術卻未因此而停滯,採用燃料電池(FC)技術的212A型潛艦,再次成爲絕氣推進(AIP)動力潛艦的標竿。

德國212潛艦在絕氣推進(AIP)動力的技術領域上,具有領先指標。(圖/TKMS)

黃竣民教官表示,中文文獻中對於潛艦議題的書籍本就稀少,因此而這一本摘錄德國這170年來,有關潛艦部隊的裝備技術演進、人物軼事趣聞、特殊戰績、戰術戰法、歷史軌跡、地理連結…的《鋼鐵傳奇:德意志的沉默艦隊》,絕對是迅速一覽德國在潛艦部隊發展上轉折與興衰的唯一作品。尤其當國內「潛艦國造」的國防議題方興未艾,具有傳統潛艦發展指標性的作品屈指可數,而這樣的內容還由國內/外海軍潛艦出身背景的前參謀總長和准將撰序推薦,也證實這一本潛艦主題的軍事著作,在國內軍事文獻上所存在的價值,絕對值得軍事研究者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