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科技企業閃耀高交會

11月14日至16日,作爲展現前沿科技成果的大舞臺和推動科技合作與產業交流的重要平臺,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吸引了衆多港臺科技企業,帶來了最新研發的前沿技術與產品,涵蓋智能裝備、數字孿生、新材料、智慧交通等多個領域。

人工智能應用廣

大模型作爲當前人工智能領域備受關注的前沿技術,在促進產業智能化升級、提升業務流程效率與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領先性。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基於多模態交通數據預訓練大模型,帶來了其在智慧交通領域的創新成果。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智慧出行總監蘇棟哲介紹,該大模型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於2023年啓動的一個“種子”項目,通過將車輛軌跡、道路地圖、交通信號整合,把通用交通規律編碼到大型基礎模型中,後續聚焦某一個明確實際應用場景的模型,通過交通規律理解與分析處理罕見交通情況,降低道路事故或擁堵風險,構建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交通系統。

“與傳統語言和視覺大模型不同,交通類大模型需要更多、更復雜的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包括圖像、感知、時空序列等。”蘇棟哲表示,此模型的開發旨在將各類交通數據匯聚到一個平臺。這要求所涉及的城市要有相當高的數字化治理水平。香港和深圳在這一方面均有顯著優勢,希望藉助高交會平臺尋找更多滿足模型開發需求的城市。

步固有限公司跟隨香港科學園展團來到高交會現場,他們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慣性傳感器相結合,推出了主要面向老年羣體的步固登峰人工智能健康平臺。公司首席運營官李溪楠介紹,該平臺由智能防跌系統與遠程康復系統組成,能用傳感器收集人體動作數據,然後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從中捕捉平衡、協調性、下肢肌肉力量、步態參數等身體特定信息,以精準分析運動狀態,實現早期快速風險篩查與評估,減少跌倒風險;提供個性化遠程康復運動訓練方案,爲跌倒老人進行遠程治療與保健。該項目2022年已在香港落地,並於今年1月入駐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李溪楠表示,他們將尋求更多潛在客戶、合作伙伴和投資者,共同探尋項目在內地市場落地的可行方式。

綠色低碳技術新

傳統電製冷設備耗能高,如何化解難題,降低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香港創冷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無電製冷技術,基於材料創新,利用多尺度納米級材料構成的無電製冷膜和無電製冷塗層兩大核心材料,可實現零能耗被動輻射製冷。

創冷科技環球戰略副總裁於津銘介紹,他們從撒哈拉銀蟻毛髮結構中獲取靈感,通過優化成分配比、顆粒密度和形狀結構,研發出的多尺度納米級材料在不需要外部電源和製冷劑的情況下,可最大限度減少對太陽輻射熱量的吸收,並將吸收熱量和內部熱量以中紅外輻射形式散發,降溫效果最高可達42攝氏度,適用於建築、電力、化工、儲糧、光伏、物流和新能源等行業。該技術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應用。

香港奧智元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汪彥伶在現場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站式樓宇數據應用平臺,可實現海量數據採集、數據深度挖掘和分析。該平臺能夠捕捉建築中的水、電、燃氣等能源使用數據,有助於建築內的企業對能源需求優先級進行合理排序,制定出高效的能源管理策略,推動實現建築物淨零排放。

“目前,在中國香港地區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已有超過200棟建築應用了此平臺。”汪彥伶表示,這是公司第二次參加高交會,2023年首次參展便幫助公司對接到了不少優質資源,希望此次參展能有更大的突破。接下來,公司將繼續推動平臺能力升級,力爭在更多內地建築中得到應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集聚效應創市場

走進深圳國際會展中心12號館,由11家企業組成的深圳臺商協會臺灣科技展團展區內人頭攢動。深圳臺商協會副會長許文琪說:“這是我們第二次組團來參加高交會,參展產品涵蓋顯示器、機器人、傳感器等多個領域與行業。此次參加高交會,希望能讓更多的臺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合作,在全球得到更多訂單。”

來自臺灣的奔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首次參加高交會。“公司此次主要展示自研的USB顯示接口芯片,它最多能支持4個顯示器連接,實現多屏顯示擴展,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便利性,目前已在銀行、政府部門、科研平臺等多個場景得到應用。”奔馳科技中國區總經理黃國平表示,“高交會是一個國際性科技展會,可以接觸全球各地的採購商。我們希望這次參會不僅能收穫更多市場訂單,還能吸引到一些優秀合作伙伴,共同推動下一代芯片的創新應用。”

對於初創企業而言,高交會同樣是助其快速打開市場的重要平臺。來自香港的初創企業布萊裡可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丁致遠告訴記者,公司參展產品是自主研發的增強現實引導手術導航系統。二維醫學影像技術對於病竈區域的立體解剖結構展示有限,該系統能在手術過程中通過增強現實技術,提升醫生感知力,降低相關風險,爲患者生命安全保駕護航。“初創企業往往需要面對資金不足和市場有限帶來的挑戰。”丁致遠表示,高交會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下來的品牌影響力和資源,不僅能給公司提供一個展示機會,快速提升在行業內的知名度,也能幫助公司吸引投資機構的注意,加速推動項目落地。 (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