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馬可·波羅遺產啓迪中意交往
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11日刊發題爲《馬可·波羅和利瑪竇能給今天的中國和意大利帶來什麼啓示?》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學者王格睿。文章編譯如下:
這一切都始於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開始了傳奇的中國之旅。他筆下的中國城市生活、繁榮的商業、便捷的交通系統和複雜的社會結構激發了歐洲人的想象力,也啓發了像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這樣的探險家。
上個月,意大利總理焦爾吉婭·梅洛尼踏上中國的土地,旨在讓兩國關係復興。這次訪問標誌着對兩國關係和經濟合作的重大重新評估。
兩國領導人在對話中回顧了中意深厚的歷史淵源。雙方認識到,文化交流不是遺蹟,而是合作的基礎。
馬可·波羅的遺產延續了幾個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畫家郎世寧也因對中意關係的貢獻而受到褒揚。
利瑪竇於16世紀抵達中國。他身穿儒服,學習中國文學和哲學。他贏得徐光啓和李贄等文人的欽佩,並將歐洲的幾何、天文學和機械鐘錶引入中國。他的經歷表明,真誠的接觸和相互尊重可以促進文化之間深刻而持久的聯繫。
18世紀,郎世寧被徵召到清朝朝廷。他學習中國畫,與中國藝術家合作,並將中國傳統審美與意大利明暗技法相結合。這些歷史交流爲現代外交奠定豐厚的文化基礎,並提供重要借鑑。
外交官可以從馬可·波羅、利瑪竇和郎世寧的事蹟中汲取靈感,建立跨文化的相互理解。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各國應對複雜問題,如貿易爭端和不同的政治制度。
梅洛尼的訪問不僅是一種平衡之舉,也是一項戰略舉措。意大利並不是在拿它與西方盟友的關係冒險,而是把自己定位爲東西方之間的橋樑。這種做法可以爲意大利乃至更廣泛的歐盟帶來更大的外交影響力和經濟機會。
雖然意大利和中國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但進行建設性對話的意願表明兩國致力於尋找共同點。
梅洛尼的中國之行促成一項爲期三年的行動計劃。中國提出在船舶製造、航空航天、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合作。這反映了中意關係的務實態度。兩國似乎都認識到,合作與競爭可以共存。歐盟和中國應該脫鉤或不能合作的說法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
在中國和意大利共同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週年之際,文化和藝術在促進關係方面的力量通過最近的展覽得到體現。例如,威尼斯總督府正在舉辦的“馬可·波羅的世界”展覽提醒人們,文化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彌合差距。
在各國處理複雜的經濟和政治關係時,共同的文化經驗也能建立持久紐帶,爲合作開闢新途徑。國際關係未必要簡單歸結爲軍事和經濟實力之爭。外交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包括藝術、科學、哲學和人際關係。各國可以利用豐富的文化紐帶、注重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建立既符合本國利益也有利於全球穩定、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編譯/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