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警染黑的暴力真相:香港「831太子站」事件的追查無望?

震驚全港的「831太子站襲擊事件」事發至今兩週年,但並沒有警察或相關單位給出合理說法,也沒有人需要爲此事負責,是否有人死亡的消息依然撲索迷離,真相如今有可能還原嗎? 圖/美聯社

【2021. 8. 31 香港】

港警染黑的暴力真相:香港「831太子站」事件的追查無望?

「香港831事件...何時才能真相大白?」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其中震驚全港的「831太子站襲擊事件」也在今日屆滿兩週年。當天晚上,多名防暴警員與速龍小隊衝進太子站一輛列車中,以搜捕反送中抗爭者爲名「無差別攻擊市民」,包括毆打羣衆、噴灑胡椒水等影像,仍讓許多香港市民歷歷在目。該起事件造成最少10人受傷、69人被逮捕、亦已有8人被刑事起訴。事發至今兩週年,並沒有警察或相關單位給出合理說法,也沒有人需要爲此事負責,是否有人死亡的消息依然撲索迷離,真相如今有可能還原嗎?

今年是「831太子站襲擊事件」的兩週年。去年此時,香港還有許多民衆自主聚集在太子站前獻花、哀悼紀念831事件的一週年,亦有大量警方在旺角至太子一帶四處截查行人。然而到了今年,對比去年的紀念盛況,卻因爲疫情與國安法,使得紀念活動比起往年更加式微。整起暴力事件,也漸漸成爲香港人心中難以言說、又無從解答的痛苦集體記憶。

「831太子站襲擊事件」發生於2019年8月31日晚上約10點多,一開始是當日抗爭中有人傳言「有手足遭警方逮捕,被抓到旺角站內控制室」,因此許多示威者前往該地鐵站救援。隨後防暴警員來到旺角站,部分示威者因此轉乘觀塘線往調景嶺方向列車離去。

約晚間10點40分左右,列車抵達太子站,車廂內有反送中的示威者與部分反示威乘客爆發口角,其中一名藍衣男子掏出鐵錘揮舞、示威者則拿滅火器噴灑煙霧,也有其他羣衆互相對峙,在場面混亂的衝突期間有人報警,約近晚間11點,近百名速龍小隊成員和防暴警察衝入太子站月臺,先是將兩名男子制伏在地,接着衝進有大量乘客的車廂中,直接以警棍無差別毆打在場許多示威者與其他乘客、並噴灑大量胡椒水。

港警壓制場面的過程,也被周遭的攝影記錄下駭人場面,有人被打到頭破血流、亦有男子抱着友人跪在地上一起哭泣。車廂內四處是血跡與哭喊聲,散落一地的物品更有雨傘、染血紗布與衛生紙、尿布等,還有許多並非示威者的普通民衆表示,當天直接遭到警察的棍棒痛擊。

圖/美聯社

隨後列車繼續載着部分乘客駛往油麻地站,防暴警察也下車至月臺驅散人羣。於包括太子、油麻地等多個地鐵站,均有記者、急救員要求進入列車拍攝或救治傷者,亦一度遭警方以「無人受傷」、「此爲犯罪現場」爲理由攔阻。最終,根據《鏗鏘集》報導,當日至少有10名傷者被送往醫院救治。警方並一共逮捕60多人,指稱其涉嫌參與非法集結、刑事毀壞等。但最後僅有2人正式被起訴。

不過也因爲警方刻意封鎖消息:關閉地鐵站出入口、並阻止記者與救護員等人進入現場,在資訊不透明、也沒有第三方得以介入覈實的情況下,地鐵站出現了近兩個小時無人記錄的真空狀態。於是,香港網路輿論開始謠傳指831事件中有人被警察打死,也使得民怨短時間內沸騰不下,認爲一切真相都是由「黑警說了算」。

隔日傍晚起,便有大量民衆聚集在太子站外獻花撒紙錢,並要求港鐵公佈監視器畫面、並調查真相,太子站隨後也被佈置成哀悼「死者」的靈堂。然而港鐵第一時間也以「涉及乘客隱私」爲由,拒絕提供錄影畫面,更讓羣衆對於政府與公家單位的不信任與憤怒大幅增長。

也因此,831的問責關鍵也在於:警察是否過分使用武力,是否會受到制裁?以及,港鐵不公佈的錄影影像裡,是否有任何關鍵證據?

圖爲當晚831衝突中,被警察壓制的示威者。 圖/路透社

根據香港監警會在2020年5月發佈的審視報告,其在有關831事件的章節中總結:警察的決定是合理,且「打死人」是謠言。根據《立場新聞》整理,警方認爲當時封鎖太子站的入口是合理行爲,以避免示威者喬裝離開、或者讓其他示威者進入支援。報告指出,警察封鎖入口的決定以及事後針對死人傳言的緩慢回覆,導致傳言迅速傳散。除了反駁有人死亡,警方也稱:

「香港人際關係那麼緊密,如果真的有人被殺或失蹤,很快就會被發現了!」

然而,針對記者無法進入報導一事,報告僅僅提到:警方並沒有收到任何顯示警務人員拒絕記者進入車站的記錄。至於警方是否有過度使用武力,監警會的主席也只是表示,他相信警員的專業與警隊指引會做出正確判斷。

至今依然有人質疑真相未水落石出,「是否有人死亡」成了831事件的最大症結點,除了各方傳言不斷,甚至也有人在太子站「通靈」,試圖尋找線索。 圖/路透社

藉於當時種種混亂的資訊狀況、對警察的不信任感,再加上港鐵拒絕公開錄影影片,這也再度加劇民衆懷疑,各方互相包庇當天有人死亡的狀況。港鐵的說法是:當晚的錄影畫面涉及大量乘客樣貌,因此以保護民衆隱私爲由,表示不適合公開片段,僅在當年9月10日透過新聞稿公佈錄影截圖,且稱監視器因爲被破壞,因此錄影片段並不齊全。但基本上,港鐵和警察說法一致,一再重申車站紀錄裡並無死亡報告。

至今,依然有人質疑真相未水落石出,「是否有人死亡」成了831事件的最大症結點,除了各方傳言不斷,甚至也有人在太子站「通靈」,試圖尋找線索。然而,對於經歷過831警暴事件的當事人而言,他們認爲公衆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爭論死亡」,卻忽略至今仍難以走出陰影的一衆受害者,以及必須繼續追究的警暴問題。

831當晚,前香港教育大學生會會長樑耀霆坐上途徑太子站的列車,卻遭警方壓頸、身體多處受傷。他於同年9月入稟法庭,最終在今年3月勝訴,獲得港鐵提供近90小時的相關錄影片段。但《衆新聞》報導,樑耀霆表示片段並不齊全,他稱港鐵雖然已經交出各個時間和位置的片段,但部分內容片斷都顯示爲「影片遺失」或者是「沒有影片」,再加上考慮到影片或許也有盲點,所以自己也未能完全瞭解當晚的狀況。

作爲少數願意公開講述自身經歷的人,樑耀霆表示願意承受入稟法庭可能會帶來的風險,但他亦坦誠告訴《衆新聞》,社會對831事件是已經放錯焦點,而是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可見的證據之上,而不是爭辯任何人都無法證實的事。他直言,831的重點在於警暴問題,尤其是速龍小隊是否有在月臺和列車上使用過分的武力。

圖/路透社

對於何謂真正的「真相」以及如何繼續追究,樑耀霆指出這當中的阻力來自香港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除了政府默許警員可以不公開身份,且在《國安法》的實施之下,政府也再沒有意願去追究當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針對831事件,除了官方在言辭上不斷將之稱爲謠言,《國安法》的實施也讓社會上相關的討論漸漸噤聲。作爲時任的警務處處長,鄧炳強(現職爲保安局局長)在2020年三月便提及反修例運動裡充斥假消息,他以太子站事件爲例,指出公衆不能片面地看待事件:

「當天是因爲有黑色暴徒虐打車廂裡面的人,有人報警之後,警察是入站內執法!」

而在同年的3個月後,《國安法》也在6月30日正式落地。隔一天,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便在記者會上表示「以造謠引起社會對政府的仇恨,有可能構成犯罪。」他也指明,例如造謠警察在太子站打死人,就有可能犯罪。

「當天是因爲有黑色暴徒虐打車廂裡面的人,有人報警之後,警察是入站內執法!」圖爲時任警務處處長鄧炳強。 圖/香港中通社

圖/法新社

不過在831事件一週年當晚,儘管警察已經拉起封鎖線,警告民衆的聚集有可能違反限聚令,但港人依然陸續在太子站出口附近獻上白花、放上香燭哀悼,甚至也有市民高喊光時口號。鄧炳強對此也是再次強調:「謠傳(警察)打死人,就是想危害國家!」

而對於「831事件」的詮釋,官方或許也試圖改變論述,引發輿論爭議。在今年4月15日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裡,警察成了和藹可信的學童教育者,帶領學生參觀警察學校、紀律部隊營區,甚至特別展示了水砲車。其中,最爲外界所爭議的焦點在於:小學生也進入地鐵車廂裡,手持着玩具槍,對準身旁同學的頭部。

此番此景也再度讓港人聯想起太子站事件的悲痛傷痕,批評政府試圖對小學生進行洗腦教育。

從721的元朗白衣人事件到831的太子站事件,民衆對於港警的信任直墜谷底,質疑警察的種種行爲——不讓記者、志願人士進入、港鐵不公開監視器影片、事後封鎖太子站、不讓民衆悼念等等——正是要掩蓋「有人死亡」一事。如上所述,也因爲事發當時警察封鎖現場,導致記者不能進入覈實與報導,再加上民衆對於警察的極度不信任感,也就出現有人死亡的各種說法,聲稱「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在今年4月15日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裡,最爲外界所爭議的焦點在於:小學生也進入地鐵車廂裡,手持着玩具槍,對準身旁同學的頭部。 圖/路透社

許多港人也將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圖)與831暴力事件相提並論,指控警察在白衣人襲擊發生之時遲遲不現身,卻在831時使用過分武力致人於死地。 圖/法新社

許多港人也將721與831暴力事件相提並論,譴責「警察是恐怖分子」,指控警察在白衣人襲擊發生之時遲遲不現身,卻在831時使用過分武力致人於死地,諷刺警察:「721不見人,831打死人!」而兩者同樣犯下無差別襲擊市民的暴力事件,但經歷831事件的目擊者告訴《立場新聞》,其認爲831的警暴問題遠遠比721的白衣人襲擊事件來得更嚴重:

太子站襲擊事件已經過了兩年,而這不僅僅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裡引起民憤的個案——陳彥霖事件、周梓樂墜樓事件、理大圍城等等——回到問題的根本,也在於民衆當初喊出的五大訴求之一: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底追究警隊濫權情況。目前,831太子站襲擊事件的最新進度是:69人被逮捕、亦已有8人被刑事起訴,其中年紀最小13歲(案發時年紀),他早前已認罪被判入教導所。

太子站襲擊事件的另一名當事人Simon在兩年後告訴《立場新聞》,自己當初後腦被襲擊,縫了14針,留下了三條長長的疤痕。他稱,找了兩年,至今連一位打人的警員身份都找不到,也沒有人爲此事負責。儘管真相或許越來越遠,他也說道: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