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式三大區別 中共不步蘇聯後塵

房寧是中國大陸知名政治學者,曾任中國社科院政治所所長,兩度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的講師,爲中共高官上課。(本報資料照片)

房寧是中國大陸知名政治學者,曾任中國社科院政治所所長,兩度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的講師,爲中共高官上課。

蘇聯解體30週年,對當年同爲共產黨陣營的中共是一大震撼,也一直以蘇共垮臺爲借鑑。房寧近日接受多維新聞專訪指出,過去盛行的經濟失敗論、蘇共腐敗論等,都不能完全解釋,政治繼承問題纔是關鍵。比較中共與蘇共推動改革的路徑,他認爲向前看或向後看、兩點論或單向度、摸石頭過河或一攬子計劃,是三個重大區別。

過去坊間或學界看蘇聯解體,有經濟失敗論、蘇共腐敗論、上層革命等三大流行歸因。房寧認爲這三種解釋尚不足以解釋,如果說是經濟問題,但蘇聯並不存在普遍貧困,也不是被人民起義推翻,沒有上演官逼民反;若是腐敗問題,但貪腐主要條件,需在市場經濟下的公共權力和私人資本的利益交換,蘇聯當時也沒這個問題。上層革命則帶有理論假設,缺乏論證支持,甚至有點陰謀論,且上述三個流行解釋,皆帶有宿命論,存在從結果倒推的邏輯。

房寧認爲,最重要的原因是蘇聯的政治繼承出了大問題,因爲從列寧逝世後的幾次政治交接,在近70年裡都沒有解決好。譬如史達林接列寧時,上演激烈的政治鬥爭和大清洗,是在腥風血雨中上演權力交接。

史達林去世後的第二次政治繼承,由赫魯雪夫勝出,過程同樣鬥爭激烈,雖無大規模血腥屠殺,但一些前朝重要部門的首腦仍難逃一死。輪到赫魯雪夫要交接時,則因被指專斷獨行,被迫辭職,之後開啓長達18年的布里茲涅夫時期。

布里茲涅夫時期蘇聯走向老人政治,看似暫時歸避繼承風險,實則累積更大隱憂。尤其從1982年到1985年間,蘇聯在3年內先後有3位高齡領導人相繼去世,這在世界政治史上相當罕見,也讓蘇聯決定派年輕的戈巴契夫接班。

房寧指出,戈巴契夫屬於無經驗、無能力、無團隊的「三無」領導人,但卻選擇用否定前領導人的方式來樹立威望,甚至把國家發展停滯的原因,歸結給蘇共的領導,最終走向解體。

比較中共與蘇共改革,房寧認爲有三大區別,一是「向前看或向後看」,鄧小平實事求是向前看,確立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不再以階級鬥爭爲綱;戈巴契夫向後看,否定前人,挑起社會混亂動盪,最終把國家葬送。

二是「兩點論或單向度」,中共改革開放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內容包括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共產黨領導等。房寧說,這形同爲改革預設「負面清單」,提早做風險防控,而戈巴契夫單向度的改革,就變得「有去無回」。

三是「摸石頭過河或一攬子計劃」,中共採取摸着石頭過河,從問題出發,蘇聯則是「頂層設計」,從理論到實踐推動一攬子方案,一旦失誤就全盤皆輸,連糾正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