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仙遊:種植中草藥成致富“良方”

原標題:莆田仙遊:種植中草藥成致富“良方”

(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何金 通訊員 鄭志忠 方金騰)6月,正是白花大薊採收的季節。白花大薊的花、葉、莖、根皆能入藥,也可製成茶飲和藥膳。行走於仙遊縣遊洋鎮龍山村、金石村和梧椿村,隨處可見白色的花海。

遊洋鎮位於仙遊縣北部山區,海拔較高、生態條件優越,爲優質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近年來,該鎮立足自身稟賦,策劃生成一批農業項目,引進社會資本,培育中草藥種植基地,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雙增收。

“這幾天,趁着陰天沒下雨,趕緊搶收白花大薊。”近日,龍山村中草藥種植戶林友智忙得不可開交,仔細挑選成熟的花朵進行採摘。這樣的勞作,他還要持續10多天。每到採收期,林友智都在當地僱傭村民,每天需要二三十人一起採花。

林友智本是一位民間畫師,長期從事油畫創作。前幾年,他回到老家龍山村投資創業,先後從村集體和村民手中流轉了100畝土地,種起了白花大薊。

“龍山村的海拔在600米左右,氣候宜人,野外生長着許多中草藥品種。”林友智說,他在承租土地之前,找了專業人員到山裡頭取樣,將土壤帶回實驗室進行化驗。“白花大薊對土壤要求很高,只有無污染的地塊才適合種植。”

林友智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白花大薊每年可採收兩季,每畝每季能產出乾花5斤,按照當下每斤4000元的市場價,一年毛收入4萬元。剔除綜合成本,每畝利潤爲1萬多元。

早年間,龍山村村民依靠竹編手工藝品創收,但效益不佳。隨着勞動力的外流,村裡的土地也拋荒了。“全村戶籍人口有2390多人,現在常住人口只有450多人,以留守老人爲主。”龍山村黨支部書記林永淦說,中草藥種植重新喚醒了沉睡的土地,目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0萬元左右。

鄰近龍山村,金石村的中草藥種植也形成一定規模,讓村民嚐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我們把自家的荒地租出去,有一筆租金收入。採收的時候,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又有一筆收入。”金石村村民林麗清笑着說。

遊洋鎮還與福建農林大學團隊合作,在天馬村設立中草藥標本館。館內有6個展廳,展示着1000多件標本,同時開設一條中醫藥科普走廊,便於遊客對照標本與植物原貌,瞭解中草藥的形態和特徵,提高鄉村旅遊的體驗感。

爲了引導農戶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仙遊縣引進福建省閩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多方參與共贏模式,在遊洋鎮建立白花大薊、藥用石榴、金銀花等10餘種中草藥種植示範基地,吸納山區村村民就近種植、務工。

林友華是遊洋鎮龍山村人,在外從事紅木行業幾十年,如今回鄉創辦福建省閩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之前,林友華在全國各地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他發現目前中藥材的品質參差不齊,亟須從源頭上入手,規範種苗、用藥、肥料等技術和管理環節,在好生態和好土壤中,用好種子生產出好藥材。

“第4個年頭了,大家一起合作種植的中草藥面積已有2000多畝,我們爲合作社和農戶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然後統一採購。不怕賣不出去,完全供不應求。”閩藥生態公司中草藥種植基地現場負責人陳元善說。

在林友華看來,此次投資絕不能侷限於中草藥種植層面,一定要向二、三產領域延伸。“單純的種植,只能賺取微薄的工錢。”林友華說,眼下公司正在加快研發各類藥茶和藥膳。

今年,閩藥生態公司旗下的仙遊縣福仙元葉林下經濟示範基地,被列爲我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單位。按照長遠規劃,林友華將以中草藥種植基地爲載體,匯聚各地中醫師,創建康養旅遊景區。

今年,遊洋鎮圍繞中草藥產業,繼續加大招商力度,成功引進了仙遊縣桑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該項目流轉荒地100畝,已經全部種下了白花大薊。

仙遊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國慶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中草藥種植面積和育苗培植,全力佈局藥膳全產業鏈,同時完善藥膳研究實驗室和加工基地建設,激活“綠色經濟”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