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魅力出圈

當悠揚的馬頭琴聲在內蒙古草原上響起,那如泣如訴的旋律彷彿在訴說着一段段動人的故事。由內蒙古電影集團作爲第一齣品方的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便在這樣的旋律中,緩緩拉開帷幕。它以細膩的情感、壯闊的畫面,展現了內蒙古的獨特魅力和一代人的熱血青春。該劇更是憑藉其卓越的品質,榮獲第34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提名。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如何魅力出圈,成爲內蒙古影視的一顆耀眼明星,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領略那獨特的時代華章。

該劇由著名導演康洪雷攜新銳導演劉翰軒共同執導,青年演員李泓良、德姬領銜主演,斯琴高娃、塗們等表演藝術家傾情演繹。該劇以莫家兄妹的成長經歷爲主線,講述了都市青年莫家四兄妹響應國家號召,先後來到內蒙古,與牧民共同奮鬥,努力實現理想和壯志的故事。全劇呈現出一幅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輝映的壯美圖景。

這部劇宛如一面多棱鏡,反映了內蒙古在時代浪潮中的起伏變遷,從傳統的草原遊牧生活逐步走向現代多元的社會形態。曾經,在廣袤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與自然相依爲命,他們的生活節奏隨着季節和牲畜的需求而律動。而隨着時代的脈動,現代化的元素如同涓涓細流,漸漸融入這片土地,傳統與現代在這裡碰撞、交融,奏響一曲和諧的發展樂章。

“爲了還原時代感,我們對美術造型提出了包漿的要求。”康洪雷介紹,整部戲在美術指導王紹林、張然的指導下,無論是蒙古包、馬鞍、黑板報……每一個景、每一套服裝、每一個造型都是用包漿的態度和藝術要求做出來的。

該劇不僅呈現了內蒙古的變革歷程,更深度詮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們創作這部劇,就是想讓大家看到,在內蒙古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康洪雷說,劇中知青帶着夢想與熱血奔赴內蒙古,他們與當地人民同甘共苦,面對草原上的乾旱、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守護家園……

劇中,當夕陽灑在金色的草原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藝人坐在蒙古包前緩緩拉起馬頭琴,悠揚的旋律如同草原上的風,輕輕拂過觀衆的心間;長調歌手那高亢而空靈的歌聲,如同翱翔在藍天的蒼鷹,帶着對草原無盡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讚美,在天地間迴盪……這些傳統藝術形式是北疆文化的瑰寶,承載着內蒙古人民的情感與記憶。

該劇,爲觀衆奉上了具有文化內涵的視聽體驗。來自北京的觀衆李女士激動地說:“看了這部劇,我才真正領略到北疆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前只是聽說過內蒙古的一些文化符號,現在感覺那些文化就像活的一樣,在眼前跳動。”“這部劇裡各民族之間那種深厚的情誼太感人了,就像一家人一樣,這讓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呼和浩特市民石先生說。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以精湛的製作、深刻的內涵和生動的表現手法,吸引了全國觀衆的目光,同時也點燃了內蒙古影視創作者的熱情,激勵更多的創作者深入挖掘內蒙古的文化寶藏,用鏡頭展現內蒙古的獨特魅力。

“該劇將半個多世紀中國大陸的歷史置於祖國南方到北方的空間跨度中,既涉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又體現改革開放前後的社會變化。康洪雷導演堅定不移‘接地氣’的創作原則也同時展現出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內蒙古文史館館員李樹榕表示。

回望歷史長河,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守望相助、同舟共濟,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正是各族羣衆和諧相處、親如一家,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真實寫照。該劇此次獲獎,不僅是對內蒙古變革歷程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影視創作中成功體現的肯定,更是對北疆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有力推動,同時也爲內蒙古影視劇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草原雲·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於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