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生命禮儀 高市殯儀館擬改名

爲符合生命禮儀的完整構面,高雄巿殯葬管理處打算改名,「殯儀館」的名稱也將隨機關名稱調整。(曹明正攝)

今天是清明節,啓用40年的高雄巿第一殯儀館因設備老舊,交通動線如遇「大日」還會打結,高雄巿殯葬管理處爭取經費,規畫改建爲立體複合式大樓,更打算捨去「殯葬」、「殯儀」2個詞,不僅降低嫌惡、嫌避設施觀感,更要符合生命禮儀的完整構面。

高雄巿殯葬管理處長石慶豐表示,整個人生的畢業典禮並不是只有殯跟葬,它包括「殮、殯、奠、祭、葬」等5個構面,殯葬2個字過於狹隘,因此等巿殯改建完成後會一併更名,屆時「殯儀館」也會隨機關名稱做調整,以符合現代生命禮儀的所有服務面向。

至於取名方向,雖然現在還不具體,但其他縣巿仍有叫殯葬管理、也有叫生命禮儀,像臺中就叫做生命禮儀管理處,爲了尋求社會共識,到時候應該會透過公民參與,希望能將符合現代生命禮儀的服務構面都涵蓋進去。

殯管處表示,第一殯儀館、第二殯儀館改名,未來可望捨棄「殯儀館」,希望採用中性詞彙,市民普遍都可接受的名稱,扭轉外界對舊有名稱的刻板印象。改建工程預計今年就會辦理整體規畫,屆時將邊建、邊拆,服務不會減少。

第一殯儀館爲綜合性殯葬園區,含殯儀館、納骨塔及火化場等,佔地約8公頃,1982年坐落於三民區本館路後,殯儀設施已40年,現有禮廳10間、停柩室33間及冷凍櫃240櫃,每年約服務200萬治喪及祭拜民衆,約佔全市需求量85%。

由於設施老舊,導致不敷使用,且周遭本館路600巷每逢「大日」交通容易大打結,殯管處爲撤底解決問題,決定重新規畫及改善一殯園區空間及交通動線,針對既有設施增加量體,以立體殯禮綜合大樓及立體停車場等擴充量能。

因疫情升溫,爲避免再發生羣聚感染,殯管處針對清明掃墓祭祖,鼓勵民衆分流祭拜,除了晉塔、遷出等申辦業務,不開放民衆入塔追思,戶外祭祀廣場也管制人流管制,室外空間以每人1平方公尺爲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