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門外】趙晉平:“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狹隘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
中新經緯4月19日電 題:“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狹隘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
作者 趙晉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
近期,美國、歐盟等方面稱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存在所謂“產能過剩”問題。
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在力推所謂的去風險化,他們之所以炮製“中國產能過剩論”,其實質還是這一政策的延續。從“去風險化”的內涵來看,主要是降低對中國出口商品的依賴性。他們認爲,這對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但這種論調本身是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的,也是不科學的,並且是帶有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一種論調。
事實上,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熱銷,主要是因爲它適應了市場,滿足了全球各國在相關產品領域的需求。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通過能源結構的調整,特別是通過新能源產品的廣泛應用推動實現低碳減排,是各國普遍形成的共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獲得了各國市場的廣泛歡迎。
此外,在一些國家,中國製造的新能源產品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優勢,但這種優勢也是建立在產品本身的卓越質量基礎上,是建立在價格比較適應消費者或者生產者需要的基礎上,是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影響力,這是市場規律的一種體現。美國等國家本身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才造成大量進口來自中國的該類產品,不能因此認爲是中國產能過剩或給其帶來風險。
從全球範圍來看,將一個國家某類產品出口增加,界定爲產能過剩,也不是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過剩產能往往是指在市場需求達到飽和的條件下,通過低價傾銷或者各種各樣的不正當競爭手段來獲得市場份額的提升。而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銷量仍逐年遞增,這說明它是有市場需求的,不是一個過剩的產業,這是市場對“中國產能過剩論”的有效駁斥。
此外,產能過剩一定是立足於全球市場的需求角度去界定的。而從當前情況來看,全球對於新能源汽車以及太陽能產品的需求還是非常強烈的,有着強大的市場作爲支撐。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全球光伏容量將從目前的不足4TW增長到6.6TW,這意味着未來十幾年內市場容量將增長約70%。同時,電動車(不包括二/三輪車)的總保有量在政策規定情景(STEPS)下將增長超過8倍,從2022年的近3000萬輛增加到2030年的約2.4億輛,平均每年增長率約爲30%。因此,“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站不住腳的,也不符合中美關係持續穩定健康向前發展的需要。(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