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閏月說 4種類風溼證型,看看你是哪一類?

中醫傳統中,類風溼關節炎歸屬“痹證”範疇,常被稱爲“歷節風”或“頑痹”,痹即痹阻不通之意。中醫認爲,類風溼是由於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或是情緒波動、過度勞累等因素導致經絡受阻、氣血不暢,進而影響到肌肉、筋骨及關節,表現爲痠痛、麻木、活動受限,嚴重時可見關節腫大並伴發熱。

針對類風溼的多樣表現,中醫根據辨證分型的原則,將其大致分爲4種主要證型:

風寒溼痹證

特點描述:關節冷痛,遇寒加重,得溫則舒,伴有肢體沉重、活動不靈活,局部皮膚可能發涼、麻木。這類症狀多由長期居住潮溼環境,或衣着單薄受寒所致,風寒溼邪合而爲患,侵襲筋骨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診斷要點:關節疼痛,遇冷加劇,舌淡苔白膩,脈沉遲或弦緊。

調理建議:應以溫經散寒、祛溼通絡爲主,可用溫陽散寒的中藥如桂枝、附子,配合健脾利溼的茯苓、白朮等,輔以艾灸、熱敷等物理療法,幫助驅除體內寒溼之氣。

風溼熱痹證

特點描述: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局部皮膚溫度升高,甚至有灼熱感,可伴有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多由溼熱之邪侵犯,或是風寒痹久化熱所致。

診斷要點:關節紅腫熱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調理建議:需清熱利溼、通絡止痛,常用藥物如金銀花、連翹、薏苡仁、赤小豆等,旨在清除體內溼熱,緩解炎症。同時,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避免高溫潮溼,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痰瘀痹阻證

特點描述:關節腫脹變形,疼痛固定不移,夜間痛甚,局部皮膚可能有瘀斑或結節,活動後疼痛稍減。這是由於病程日久,痰溼與瘀血相互糾結,阻礙氣血運行。

診斷要點:關節腫脹變形,皮膚瘀斑,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調理建議:宜化痰活血、通絡止痛,常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配伍丹蔘、三七、白芥子等藥,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滯。同時,適度運動促進氣血流通,避免長時間久坐不動。

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證

特點描述:多見於病程長、體質虛弱的患者,表現爲關節痠痛無力,行動遲緩,伴有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主要是由於久病耗傷肝腎精血,導致氣血兩虛。

診斷要點:關節痠痛,體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調理建議:應以補益肝腎、益氣養血爲主,常用藥物如熟地、山茱萸、黃芪、當歸等,旨在調養根本,增強機體免疫力。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適當進行溫和的鍛鍊如太極、八段錦,有助於恢復體力。

溫馨提示:有雙手關節痛、類風溼家族史的朋友看過來,黃閏月教授團隊正在開展類風溼關節炎篩查活動,逢週二上午、週四下午和晚上、週五下午,可前往廣東省中醫院各分院門診;週日白天、週一晚上可前往廣東省中醫院康合風溼慢病科研工作站(籌)諮詢;也可通過“閏月醫話”或者“風溼閏月說”微信公衆號搜索醫生姓名掛號。

文 黃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