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銷不出只好入校? 民衆黨團轟:政府別再扯後腿
民衆黨團批評政府無力將鳳梨外銷只好入校。(民衆黨團提供/楊亞璇臺北傳真)
農委會農糧署4月18日宣佈與產地農民、團膳業者合作,今年採購100噸鳳梨,於20所學校入菜,遭外界質疑是否因外銷不如預期,只能仿效「班班吃石斑」政策,又要求學生、國軍幫忙消庫存。民衆黨立法院黨團今(20)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別再以大內宣、大撒幣掩蓋農漁產銷問題,應做好農產品管銷規畫,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別再扯農產外銷的後腿。
立委陳琬惠表示,鳳梨銷往中國在2019年達到高峰,共5萬1112公噸,但中國禁止進口臺灣鳳梨後,我國鳳梨轉銷日本,2020年出口2000噸,2021年飆升到1.8萬噸,日本成爲臺灣鳳梨最大出口國。農委會當時眼見2021年鳳梨銷日成績不錯,喊出2022年整體外銷3萬噸的口號,但口號與實際達成的數量差距極大,且去年鳳梨銷日出口量甚至比前一年還少。官員沒有根據的政治語言,對農民產生誤導和暗示,讓農民一窩蜂搶種,可能也是今年鳳梨產量大增的主因。
陳琬惠分析,背後有三大問題:第一,外銷過度依賴單一國家。第二,輸日銷量不如中國,2022年出口量1萬7548公噸,僅剩當年高峰時期的3分之1,多出來的鳳梨只能在臺灣「大內銷」。第三,農委會強制銷日鳳梨逐顆貼標,增加成本且浪費人力,但日方其實並沒有如此要求,引發臺灣農民反對,政府卻置之不理。
陳琬惠指出,鳳梨外銷不該依賴單一國家,應拓展管道、建構穩固的銷售結構,才能避免一國禁運就拉垮農民生計。農委會對農產品應有更詳盡的銷售規畫,不該出現誇大不實的發言。此外,逐顆貼標或擅自訂定保存期限,明顯是官僚思想凌駕專業意見,不僅增加成本,更降低日本民衆購買意願,理應改正。
立委賴香伶表示,如今正值南部地區鳳梨的盛產季節,不少農民在水情嚴峻的狀況下,選擇先行催收確保獲利,卻導致量多價跌。農糧署輔導的「鳳梨產業策略聯盟」與其他團體,推動20間學校擴大采用鳳梨入菜,宛如「班班吃石斑」的政策翻版,雖然農糧署強烈否認「班班吃鳳梨」,不過這種明顯強辯的話術大可不必。面對滯銷,政府通常習慣「情緒勒索」要求國營企業、官股銀行認購滯銷農漁產品,根本不是健全農業發展之下會發生的狀況。
賴香伶直言,臺灣鳳梨滯銷,除了中國禁運,轉銷日本的鳳梨從2022年起被大量退貨,也是原因之一;以今年2月爲例,25箱貨櫃其中8櫃被驗出有蟲,佔比高達32%,顯見品管有問題。
賴香伶指出,近日立法院初審通過「農業部組織法」草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爲此感動哽咽,然而對於多項農產價格長期暴漲,民衆纔是欲哭無淚,陳吉仲卻只在意升官的機會?農委會升格農業部的初衷,是希望有效促進農業發展與食品安全,做到提前預警、穩定供需等產銷調節,才能保障農民與消費者權益。目前農委會運作失靈,如果沿用舊做法,即使升格農業部,也不會爲臺灣農業帶來明顯幫助。
民衆黨團呼籲,政府應避免大內宣過頭而誤導農民,更別再情緒勒索要求民衆幫忙下架農漁產品,產銷方面則須改正鳳梨銷日逐顆貼標,或擅自訂定保存期限;建立整體的銷售與管控計劃,並積極拓展海外通路和加工市場。不能只是風光升格農業部,農漁產品的產銷還是照樣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