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觀察者說)

歐陽雪梅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推動文化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從根本上說就是爲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新徵程上,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文化領域目標任務,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羣衆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讓人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新時代,《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等文件出臺,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鮮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更加完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出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持續推進,人民羣衆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一批充滿中國風、時代感的優秀文化作品得到大衆的喜愛;文化和旅遊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一批富有文化內涵的旅遊新業態快速發展……人民羣衆享受到了更加充實、更爲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徵程上,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就要以更豐富的文化活動、高品質的文化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讓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關鍵是要準確把握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不能想當然、拍腦袋就決定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方式。爲此,要及時準確跟蹤掌握人民羣衆文化需求的發展態勢,特別是要建立對基層文化需求常態化跟蹤、研判、響應等工作機制,爲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提供直接依據,在此基礎上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爲人民羣衆提供高品質、精準化公共文化服務。優化智慧圖書館博物館、公共文化雲等平臺,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優化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佈局,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

優化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機制。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關鍵所在。文藝作品是文化產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通過優化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機制,讓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尊重文藝人才,尊重文藝創造,形成文藝精品和文藝人才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堅持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積極營造健康的文化生態、活躍的文化環境,形成文藝精品和文化環境相互生成的生動情景。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紮根人民,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持續提升創演質量、管理水平、服務效能。

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要推動各類文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比如推進國有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積極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比如發展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藝術、數字創意等。同時,要高標準建設文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統一開放、高效規範、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基礎制度,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文化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提升文化市場服務質量,強化文化市場管理和綜合執法。

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文化和旅遊融合,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更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方面。讓“詩”和“遠方”更爲相得益彰、渾然一體,需要進一步健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要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信息、交通、應急救援等服務。加強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制度設計,促進理念、機制、業態、模式等方面創新,做到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品質、以旅遊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不斷推出新產品、拓展新服務、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動能。發揮好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作用,健全大遺址保護利用共建共享機制,創新展覽展陳形式,生動鮮活講好文物故事,開發適應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創產品。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進入數智時代,人民的數字文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爲人民羣衆提供更加便捷、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需要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要超前佈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推動文化新業態蓬勃發展。構建保障數字文化良性發展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機制。比如,在制度層面,要完善數字文化產品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倫理準則和政策法規、建立健全文化數字化技術標準體系;在治理層面,政府監管部門要加強執法,並強化部門協同治理能力,明確相關部門職責權限,保障數字文化良性發展。

(作者爲當代中國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