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區塊開發商機大 CIP找中信當財務顧問

CIP指出,區塊開發即將迎來首輪選商,相較於離岸風電第二階段,區塊開發有四大挑戰,一、預期區塊開發會有國產化數量增加導致開發成本增加,第三階段國產化要求比第二階段更高;二、單一風場有獲配容量上限不易形成經濟規模;三、競標金額有上限讓開發商需尋求企業購電CPPA來平衡開發成本;四、風場收入從躉購走向CPPA,對風場收入穩定性形成很大挑戰。

CIP臺灣區財務長徐正穎解釋,由於區塊開發規定,單一風場最高獲配容量有限,最多獲配600MW,對風場開發來說,不易創造規模經濟,加上風場以競價方式取得開發權,有可能競標價格會低於風場建設成本,各開發商會尋求大企業購電,才能平衡收支。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俄烏戰事造成全球能源價格飆漲,連帶相關原物料價格上揚,同時間也造成歐洲國家加速建設離岸風電。徐正穎說,當歐洲正在加快風電建設時,搶船成爲各國兵家必爭,風場建設成本墊高,政府應該要去重視疫情帶來多項成本上漲的影響,甚至有部分開發商要特別爲臺灣設置「臺灣費」,用以因應風場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這些都需要額外加計成本。

面對即將開始的區塊開發,徐正穎指出,過去臺灣推動離岸風電讓國產化與價格競標分別進行,但到了區塊開發則是要國產化又要競標,但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樣情況下,CIP應該是可以爭取到未來開發權,相當於考上大學,但能不能讀完又是一回事。

中信銀企業融資處長、資深副總廖淳霖表示,依過去經驗,離岸風場每1MW需要資金約爲2億元,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共15GW等於需要3兆元,規模很大,銀行在做授信考量時,除參考開發商本身經驗與能力,也會參考其計劃中相關技術分析報告與專家評估,並瞭解售電價位、成本、是否已有明確買方等,以評估其現金流夠不夠強。CPPA模式一般聯貸案會做三到五年,但離岸風場要做20年,金融業相信這是很大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