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催生“月圓經濟”新樣態
來源:經濟參考報
當AR神獸躍動於豫園燈影,當盤扣書籤承載團圓祈願,當非遺海棠糕成爲舌尖難忘美味……非遺正以創新姿態融入我國大都市節慶活動的肌理。2025年新春,傳統與當代的元宵對話,不僅傳承着文化“基因”,更催生出“月圓經濟”新樣態。
燈會迭代 科技賦能點亮非遺新體驗
元宵夜的豫園九曲橋畔,國家級非遺燈會迎來30週年盛典。2025年豫園燈會以“萬物美好 衆生奇妙”爲主題,圍繞《山海經》展開“山海奇豫記·叢林篇”,將生肖蛇與山海林木間百鳥百獸和諧共處的場景通過燈組呈現。在春節期間上海豫園客流量達96.9萬人次,同比增長68%,IP周邊、非遺產品等深受中外遊客歡迎,實現了客流量和銷售額的雙提升。
元宵節熱度更是攀升。近日,稅務部門積極走訪園內各類企業,及時響應商戶涉稅訴求,助力企業抓住元宵前後的消費市場熱度。
據悉,燈會自開園至今平均每天約有5000人購票入場,平均每日客流量近5.5萬人。兩款原創“靈蛇秘境”靈蛇彩蓮提燈、“多福多金”靈蛇財寶提燈也備受市民遊客喜愛,上架即成爲銷售爆款,還和上海“種花爺爺”一起登上了央視蛇年春晚,給全球觀衆送去祝福。不少遊客表示,每年提上生肖特色手提燈走九曲橋是必選項目,可以在燈會的熱鬧氛圍中,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
技藝活化 老字號解鎖消費密碼
元宵節前夕,上海市靜安區百年老字號“龍鳳旗袍”迎來定製高峰。龍鳳旗袍創始於1936年,是海派文化的璀璨明珠,映襯着東方女性的溫婉雅緻。2011年,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春節期間,不少國內外遊客走進龍鳳旗袍門店,體驗非遺手工製作技藝,其中以“萬物皆可盤”聞名的盤扣技藝,更是令人嘖嘖稱奇,沉浸於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盤扣作爲中國特有的工藝飾品,大家在體驗中發現不單單只是用來固定衣襟,還能融入精美的設計用來裝飾,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上海龍鳳中式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高珮菁介紹,龍鳳旗袍不斷融入現代設計元素,與中式服裝製作技藝進行巧妙融合,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喜愛。春節假期,龍鳳旗袍門店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盤扣在元宵節前後也已訂出了60餘副,同比增長了近兩成。
文旅融合 非遺經濟激活古鎮活力
元宵佳節,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鎮亦是熱鬧非凡,古鎮的“角里過大年”活動帶來了舞龍絲竹巡演、瑞獅採青吐福等精彩表演,古鎮內人潮涌動。據統計,春節期間朱家角古鎮的日均客流量達3.5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服務業銷售收入超1500萬元。
元宵節當日,朱家角古鎮“蛇韻角里 福滿元宵”主題活動爲廣大市民遊客獻上元宵喜樂。朱家角標誌性小吃“非遺海棠糕”也成爲遊客必嘗的美味。據統計,古鎮內售賣海棠糕的店鋪已有十餘家,這些店鋪分佈在古鎮的各個角落,成爲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上海朱家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行政部經理邢峰說:“朱家角古鎮一直致力於挖掘和傳承非遺,海棠糕作爲古鎮的特色非遺美食,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品嚐。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和推廣力度,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朱家角古鎮的非遺。”
“稅收大數據顯示,非遺正從節慶‘流量經濟’轉向常態化‘留量經濟’。”上海稅務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稅務部門針對“非遺+研學”“非遺+數字藏品”等新興業態,主動開展政策輔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確保企業準確理解、充分享受政策紅利,推動非遺經濟從節日“燃點”走向全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