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死亡率高、病人半數為晚期 醫:應為健康臺灣重點

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前排右1)指出,臺灣對於免疫治療投入不足,導致癌症治療與國際指引存在3至5年落差。記者林琮恩/攝影

癌症治療推陳出新,免疫治療是近期治癌趨勢,不過,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臺灣對於免疫治療投入不足,導致癌症治療與國際指引存在3至5年落差,且與他國相比,健保給付設有生物標記限制,並列爲後線用藥,病友必須歷經治療失敗纔可獲得給付,根本是在當「神農氏」試藥。

劉桓睿表示,健保署經常爲財務考量,設置多項與國際指引不符合的給付規範如生物標記的限制、合併化療與標靶藥物限制與銜接標靶藥物的限制等條件,來限縮使用人數,建議政府儘速增列癌症新藥的預算、加速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治療的引進,並解除不符合國際治療指引的限制,給予國人最適切的癌症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夏德椿表示,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是「健康臺灣」政策重中之重,肺癌當中有8成患者是肺腺癌,且一半以上都是晚期,特別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病人,國際指引建議的第一線治療爲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但健保尚未給付,大多數病人還停留在傳統化療,這羣弱勢肺腺癌病人,爲晚期肺癌在臨牀治療上目前最大的缺口,也是能否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關鍵。

鞏固性免疫治療是降低患者赴發關鍵,臺大醫院胸腔科副主任何肇基說,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有30至50%不可手術,透過治療讓病人的生活品質和存活期都能更好,第三期不可手術的病友,接受同步放射線治療和化療處置後,若能追加一年的免疫鞏固治療延長病人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降低45%疾病復發風險,增加根治的可能性。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說,健保民國108年即納入免疫治療的使用過去是單用、後線,並於去年起開始納入免疫合併化療或標靶等合併療法;健保財源有限是免疫治療納保最大阻礙,盼透過癌症新藥基金、平行審查等方式,加快癌症免疫治療納保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