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廣益:海洋領域的研究,最終目的也是爲了造福人類
編者按
從珠穆朗瑪峰到馬裡亞納海溝,從北極到南極,華大聯合國內外跨學科團隊進行前沿探索。四極貫穿科研的背後,是華大人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精神的體現。
近兩年來,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在四極科研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包括南極磷蝦基因組研究(2023年3月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2024年9月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等。
本期“登峰者說”主題採訪,我們邀請到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範廣益,講述其在海洋研究與華大四極科研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學者在全球性海洋微生物研究領域
取得了一個突破
問:2024年9月4日,華大聯合國內外機構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構建了迄今爲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可否請您介紹該研究取得的重點突破及其未來影響?
範廣益:2015年,國際組織TARA Ocean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個全球海洋微生物的專輯研究成果,從那之後到今年的長達九年的時間裡,CNS主刊上只發過4篇全球性的海洋微生物組學研究成果,而且那些科研論文都沒有中國的作者。而我們這一次發表的文章,相當於是中國的學者在全球性海洋微生物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個突破。
我們構建了超4.31萬個海洋微生物基因組和24.58億個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組,包含從南極到北極、從近海到深遠海、從表層海洋到萬米超深淵等多樣化的海洋生境。此外,我們也基於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進行三個熱點方向的應用示範,包括鑑定出新型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找到新型抗菌肽、挖掘海洋源PET塑料降解酶。
我們的數據庫在2024年9月5日正式公佈,到目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國家基因庫的下載量近30萬。這樣高的下載量,意味着該數據庫爲全球的生命科學研究、工業應用和生物醫藥開發等多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
大生物方面也做了不少的研究
問:能否談談您和團隊在四極科研領域已有的研究發現?
範廣益:除了關注於微生物研究,我們在大生物方面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包括深淵鉤蝦、深海珊瑚、南極磷蝦等。比如說南極磷蝦,它是南極圈生態鏈中最關鍵的物種,它的基因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生態學、漁業資源和生物醫藥價值。同時,它的基因組是當時動物中最大的,對基因組組裝技術手段的要求非常高,這也是項目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95%的時間都處在非常難過的階段
問:您認爲“登峰精神”在四極科研工作中,有着怎樣的體現?
範廣益:首先登峰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也許有95%的時間都處在非常難過的階段,只有5%的時間處在你自己很興奮的一個狀態。華大登山隊在珠峰頂上待了2個小時,但他們籌備了半年以上的時間。我們做科研,其實也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埋頭設計項目或鬱悶地處理問題,最終也只有5%的時間,研究結果出來了,很興奮,興奮一段時間又進入到下一個糾結鬱悶的狀態,像越過一座一座的山峰去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所以,登峰的精神就是不斷地去挑戰自我,不斷地去克服自然環境帶來的壓力和自我的心理狀態。因爲途中有很多的時候你可能就想歇一會兒,半途而廢就不想上去了。
生命科學的研究永無止境
當前僅僅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問:自然山體的攀登可以“登峰造極”,那麼科學上可能“登峰造極”嗎?爲什麼?
範廣益:科學上不能實現。比如說我們做生物研究,現在我們對生命體瞭解了多少?我認爲剛剛開始。就拿我們人類來說,算是被研究得最透徹的。我們現在大部分聚焦在基因,但基因序列只佔了全基因組的很少一部分,還有很多的序列是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功能的,此外,人體的發育、衰老、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等等都是遠遠沒有研究明白的。
而人還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的一個物種,地球上存在生命有35億年,智人的存在歷史放在其中只是一個小點。所以我們目前對於生命的認知,也只有這麼一小點,也就是說,生命科學的研究永無止境,當前僅僅只是一個開端而已,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不管我們做什麼研究方向
都是要圍繞“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
問:如果說有一種“華大精神”,您認爲它的內核是什麼?
範廣益:華大精神的最大體現,就是提供了一個很宏大的目標,驅使這一幫人前赴後繼地爲之奮鬥。
汪老師清晰地指定了一個方向,不管我們做什麼研究方向,都是要圍繞“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這個目標很明確,所以即便我們在做海洋領域的研究,最終目的也是爲了造福人類,包括服務人類的生活、工業生產和人類健康。
華大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讀、寫、存
還有後面的科學研究和應用場景
問:目前,華大在生命科學領域實現了“讀、寫、存”工具全貫穿、自主可控,這在中國或全球生命科學領域裡意味着什麼?
範廣益:華大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讀、寫、存,還有後面的科學研究和應用場景。新的技術、新的儀器設備開發出來以後,我們研究院各個方向的科學研究能夠享受前沿技術所帶來的紅利,解決一些以前由於技術侷限性無法解決的科學問題,並且各個研究方向都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而這些應用場景能夠反過來繼續爲我們的產品迭代提供建議。這個產學研的模式,是別的機構可能想複製都複製不了的。
在項目裡遇到困難,是科研工作者的福分
問:您認爲做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範廣益:其實不是說最重要的品質,而是有一些品質是必須要具備的。比如說,做科研不能一遇見困難就撤退。我經常會和大家說,在項目裡遇到困難,是科研工作者的福分。如果你做的項目非常順利就完成了,那是沒有價值的項目。但如果你遇到一個科學問題,你能把它解決了,這才能體現出你的價值和這個項目的價值。
每天心裡就想着我們要對得起這個名字
問:您認爲青島華大能夠取得系列發展成果的原因是什麼?
範廣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定調,就是目標的設置。比如“基因科技造福人類”,就是汪老師給華大定的調。我們剛來青島華大的時候只有20個人,但園區門口貼着很宏大的名字——華大基因北方中心。我當時心想這是哪來的勇氣,人、錢、資源什麼都沒有,怎麼稱得上“北方中心”?但我們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每天心裡就想着我們要對得起這個名字。
慶幸的是,現在我們真的把這裡建成了華大集團的北方中心,建成了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庫、首個時空組學交付中心、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測序儀研發生產基地。
“我在華大一個月學習的生物信息學
相當於在學校裡學了三年的知識”
問:在人才培養方面,您有什麼心得體會可以分享?
範廣益:華大一貫的培養模式是“以項目帶人才”,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他們通過項目實踐掌握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
目前,青島華大園區有600多人,從2017年起招聘的大部分是應屆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加入華大之後,前期的適應性培訓我們會比較嚴厲,從他們以往學習的實驗到生物學分析都會有非常系統的培訓。我記得曾經有一個同學評價說,“我在華大一個月學習的生物信息學,相當於在學校裡學了三年的知識”。
而對於華大與高校聯合培養的學生,我一直提倡的是希望大家在華大學習實踐期間,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以後不管是繼續學習深造、到學校培育人才,還是去企業工作,都能夠爲這個行業拓展更多的方向,把生物學、基因科技推廣到各個領域。
讓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