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爲何解散國民議會
6月9日,在法國勒圖凱市,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左二)在參加歐洲議會選舉投票後走出投票站
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6日至9日舉行。法國選民9日投票選出81名代表法國的歐洲議會議員。由於法國執政黨所獲支持率遠低於極右翼政黨,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晚宣佈解散國民議會,並將很快舉行新的國民議會選舉。馬克龍的這一決定,引起了法國從政壇到民間的震動。面對執政黨在歐洲議會選舉的失利,法國總統爲何要解散本國議會?解散議會對執政黨有何利弊?法國政局未來走向會如何發展?
執政黨面臨多大“信任危機”
根據法國多家媒體9日晚公佈的最新出口民調結果,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獲得31.7%的選票,在法國政黨中得票率居第一;執政黨復興黨獲得14.9%的選票,位居第二。分析人士指出,馬克龍領導的復興黨自2022年上一次國民議會選舉後就一直面臨很多執政阻力,此次歐洲議會選舉失利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法國《世界報》分析此次選舉結果指出,這反映出執政黨在民衆中的低支持率,對其構成巨大的“信任危機”。
在法國,執政黨能否在國民議會中佔據絕對多數地位,對執政黨施政有重要影響。2022年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馬克龍領導的黨派得票雖然領先,但未能獲得絕對多數地位,致使其在後面的總理任命和立法改革中,都遇到反對派的強大阻力,處處碰壁。
例如2023年,政府高度重視的移民法草案,剛提交國民議會就被反對黨派提出的動議中止了審議,相當於這份草案尚未進入國民議會審議程序便已夭折。同一年,政府推行的退休制度改革方案,因考慮到國民議會中反對聲音較大,政府不得不動用憲法相關條款授權,繞過國民議會投票,強行通過改革方案,但引起全國巨大爭議,執政黨的形象也嚴重受損。
《世界報》分析認爲,馬克龍決定解散議會,一方面考慮到執政黨在國民議會中早已失去絕對多數地位;另一方面,歐洲議會選舉的結果也表明執政黨的支持率在進一步下降。與其在國民議會任期剩餘的三年內政府難有作爲,不如現在打一張“險牌”。
解散議會利弊如何
法國憲法規定,總統有權解散議會。法國媒體指出,在法國第五共和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5次總統通過解散國民議會,應對政府所面臨的政治危機或社會危機的先例。總統希望通過新的議會選舉,重新洗牌,試圖使執政黨在議會中有機會獲得絕對多數地位。
根據法國埃拉貝民意調查公司9日晚進行的民意調查,52%的法國人支持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的決定。
但總統解散議會也是“一步險棋”,既有成功的前例,也有失敗的案例。成功的例子如,1962年,國民議會中的反對派通過一項動議彈劾了時任總理蓬皮杜,於是時任總統戴高樂解散了國民議會。在重新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戴高樂領導的執政黨獲勝,恢復了蓬皮杜政府的合法性。
失敗的例子如,1997年,時任總統希拉剋在執政黨已經獲得多數席位的情況下,希望擴大席位數,因此宣佈解散國民議會。但新的國民議會選舉結果顯示,以社會黨爲首的法國左翼聯盟在選舉中獲勝,這使得右翼的希拉剋不得不和左翼的時任總理若斯潘開始“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局面或將重現
在馬克龍宣佈解散議會的決定後,法國多家媒體都以“法國人面臨着歷史性選擇”爲題表達對未來的擔憂。法國本次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是52.5%,超過了2014年和2019年前兩次歐洲議會選舉,因此投票結果可以較爲準確地反映法國主要政黨在民衆心目中的地位。
馬克龍率領的復興黨在即將舉行的議會選舉中並沒有領先的民意優勢,這讓馬克龍的決定更像一場“豪賭”。《世界報》分析說,馬克龍的決定實際上是將下一次議會選舉時間從原定的2027年提前到今年,這就打破了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之間制度上的“同步性”。從2002年開始,爲了避免法國曆史上總統和總理來自不同政黨的“左右共治”、相互掣肘的問題,法國決定在總統大選後的同一年進行國民議會選舉。這使得每屆總統大選獲勝者所在的執政黨能借助民意優勢,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繼續擁有領先,從而使總理在執政黨中產生,避免出現“左右共治”。
法媒擔心,一旦極右翼在新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將會出現總統馬克龍和一位極右翼總理“共治”的局面。與此同時,作爲歐洲大國,法國在本屆歐洲議會選舉720個席位中,分配到81席。法國政局轉向與否也將給歐洲未來政治走向增添不確定性。
觀察
“光譜右移”增加歐洲政治不確定性
第十屆歐洲議會選舉9日晚結束投票。初步計票結果顯示,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和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黨團分別保持歐洲議會第一、第二大黨團地位,右翼和極右翼勢力席位有所增加,法國和德國等一些歐洲大國執政黨表現不如極右翼政黨。
分析人士認爲,從選舉結果來看,新一屆歐洲議會中傳統的中右和中左力量保持多數地位,未來歐洲政治大方向不會出現急劇變化。但歐洲議會政治光譜向右移動,歐洲大國執政黨表現不佳,可能給歐盟在移民、援助烏克蘭、綠色轉型等問題上的政策推進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選舉結果有利於歐盟委員會(歐委會)現任主席馮德萊恩連任,但懸念依然存在。
主流黨團仍佔多數
歐洲議會10日凌晨公佈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獲得總共720個議席中的189席,較上屆議會增加13席,保持第一大黨團地位;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黨團維持第二大黨團地位,獲得135個席位,較上屆減少4席;持中間立場的復興歐洲黨團獲83席,減少19席,保住第三大黨團地位;右翼的歐洲保守與改革黨團獲72席,增加3席;極右翼的“身份與民主”黨團獲58席,增加9席;綠黨和歐洲自由聯盟組成的黨團獲53席,減少18席;左翼聯盟黨團獲35席,減少2席。此外,包括“疑歐”主義政黨在內的不隸屬於現有黨團的政治勢力增加了33個議席,達到95席,其中不少議員來自極右翼政黨。
從上述結果看,席位排名前三的人民黨黨團、社民黨黨團、復興歐洲黨團這三個傳統主流黨團在歐洲議會中組成的“超大聯盟”席位雖然從417席降至407席,但合計仍佔總席位的近57%。分析人士認爲,這意味着傳統中右和中左力量仍將執掌歐洲議會、主導歐盟政策,歐洲政治大方向不會變化,歐盟大體會延續既定議程。
政治光譜向右移動
值得注意的是,右翼和極右翼政黨議席增加,而中左翼和自由派政黨議席減少,這表明歐洲議會政治光譜向右移動。比利時“歐洲動態”網站文章認爲,新一屆歐洲議會中不隸屬現有黨團的極右翼黨派議員可能加入現有的右翼和極右翼黨團,或者組成新的黨團,那將使右翼或極右翼黨團成爲第三甚至第二大黨團。
對此,有分析指出,持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立場的右翼或極右翼政黨借物價上漲以及民衆對移民、綠色轉型成本和俄烏衝突的擔憂成功擴大了票倉。它們在歐洲議會勢力的擴大將增強其影響歐盟在移民、援烏、綠色轉型等方面政策的能力,可能使歐盟在相關領域通過新立法變得更加困難。當然,由於一些極右翼黨派在援烏等議題上存在分歧,它們會在多大程度上聯手影響歐盟議程還有待觀察。
在作爲歐盟“軸心”的法國和德國,執政黨均在此次選舉中明顯受挫。法國執政的復興黨得票率不及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的一半,導致總統馬克龍宣佈解散國民議會提前選舉。德國總理朔爾茨所在的社會民主黨得票率也被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超過。此外,極右翼政黨在奧地利、荷蘭、西班牙有望擴大力量。極右翼在歐洲多國特別是大國勢力的擴大,引發了外界對這些國家如何推動歐盟政策的質疑,也給歐洲未來的政治走向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歐委會主席仍有懸念
新一屆歐洲議會產生後將選舉新一屆議長並就歐委會新一任主席人選進行投票表決。現任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能否連任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歐委會主席相當於歐盟“總理”,由歐洲理事會提名,提名人選獲得歐洲議會過半數支持即可通過。歐洲議會2014年推出“領銜候選人”制度,即歐洲理事會應提名歐洲議會第一大黨團的“領銜候選人”出任歐委會主席。同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後,第一大黨團人民黨黨團“領銜候選人”容克就是在這一制度下成爲歐委會主席。但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後,第一大黨團人民黨黨團推舉的“領銜候選人”德國人曼弗雷德·韋伯遭到法國等多個歐洲國家反對,歐洲理事會最終提名來自人民黨黨團的德國人馮德萊恩出任歐委會主席,她獲得歐洲議會過半數議員支持,得以執掌歐委會。
今年選舉前,歐洲議會重新強調“領銜候選人”制度的重要性。由於這次馮德萊恩是人民黨黨團推舉的“領銜候選人”,因此該黨團保持歐洲議會第一大黨團地位且議席數增加,無疑讓馮德萊恩謀求連任有了更多底氣。
不過,歐委會主席人選在歐洲理事會提名時需要得到歐盟各成員國,特別是法德等歐洲大國領導人的認可。有歐洲媒體報道,朔爾茨、馬克龍等人可能不會支持馮德萊恩連任,德國和法國更中意歐洲央行前行長、意大利人德拉吉。因此,馮德萊恩能否連任仍有懸念。本組文並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