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報:全球貿易正在“失去活力”

參考消息網8月27日報道 據法國《回聲報》8月26日報道,二十國集團成員國的貿易在第二季度陷入停滯。這是全球化放緩和世界更加割裂的信號。

二十國集團成員國的貨物出口在第二季度陷入了停滯。這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週五公佈的數據所表明的情況。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它們的貨物出口還增長了1.7%。

這一放緩大部分是因爲歐盟成員國的出口下降。歐盟成員國的出口減少了0.9%,主要是因爲德國出口減少,其化學品和其他工業品的出口都萎縮了。

從整體上看,歐盟的貿易舉步維艱。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元區在上半年的貿易盈餘爲1075億歐元,但是出口和進口的下降都很明顯。歐元區的對外貨物出口同比下降0.8%,進口則同比大跌8.4%。

儘管二十國集團的貿易表現相對堅挺,這主要歸功於美國和英國的活躍。美國的進口第二季度增長2.6%,主要是工業設備和電子設備;英國同期的進口大增8.3%,主要是機械和運輸設備。巴西(大增10.9%)和韓國(上漲2.2%)等國的進口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在出口方面,阿根廷(增長5.2%)和韓國(增長2.7%)等國貢獻較大。經合組織指出,東亞在汽車、半導體和高技術設備方面的出口出現了大幅增長。不過,日本的出口同期卻下降2.1%,部分原因是它關閉了一家大型汽車工廠。

今年春季,世界貿易組織曾對全球貿易持樂觀態度,然而它也警告了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此後,貿易緊張局勢不斷惡化,尤其是國際關係日益緊張。

就在7月份,世貿組織總幹事表達了對世界不斷割裂的擔憂:“我們對貿易數據體現出來的割裂感到擔憂。各個有着共同理念的陣營內部的貿易,比各陣營之間的貿易增長速度更快。”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亞當·斯萊特分析說:“保護主義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自2009年以來大幅增加的貿易限制措施,要承擔最近貿易疲軟五分之一的責任。”他認爲,全球商品貿易增長緩慢的原因,也是因爲某些地區的週期性貿易疲軟。

斯萊特解釋說:“歐洲進口數量的增長尤其疲弱,這反映了該地區經濟增長緩慢的現象。考慮到歐洲在世界貿易中的較大體量,這對全球進口增長來說是一個阻礙。貿易增長的疲軟顯然也緣於日本和某些新興地區,尤其是拉美、中東和非洲。”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最新評估,現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增長1%,只能帶來全球貨物貿易0.8%至0.9%的增長,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能帶來的增幅接近2%。

當前的帶動水平之低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很少看到的。英語裡有一個說法來形容貿易的這種遲鈍——“慢球化”。顯然,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第一個10年,全球化曾帶來了世界貿易的迅猛增長,如今則來到了“平臺期”。(編譯/蘆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