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職安法修訂 強化企業ESG承諾

勞工安全一直是ESG的重要議題,特別是臺灣製造業扮演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其中營建、化工、傳產等,又有諸多高風險的作業環境,存在各種危害的陷阱。企業在勞動環境的改善上持續努力,消極層面是避免災害發生,積極層面是展現對ESG發展的承諾。

勞動部於8月1日修正發佈「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四大修法重點企業需要自我檢視及自主體檢,落實安全勞動環境的建立。

一、熱危害的預防

由於地球暖化造成平均氣溫持續升高,戶外作業場所帶來的熱危害持續增加。修法後僱主須依據作業環境所需,設置「熱危害預防」的必要設備,例如:遮陽網、細水霧、風扇、冷氣等,避免勞工在溫度驟升時,因爲熱危害造成身體不適甚至昏迷,帶來後續一連串的意外風險。

二、車輛系營建機械示警機制

臺灣許多製造業工廠屬於「自動化」與「人爲操作」交錯並存,經常發生機械設備在移動、旋轉時誤傷勞工的情事。僱主應該在相關機械設備的倒車、旋轉等作動發生時,確保有足夠的警報設備,並且可主動偵測是否有人員進入作業區域。在臺灣走向自動化、低勞力密集的製造業趨勢下,提升機械設備的感知能力、智能判斷能力,是產業轉型的重要課題。

三、異常監測及警報裝置

臺灣工廠有諸多金屬加工的作業環境,勞工在從事加熱熔融、熔鑄作業時,很容易因爲設備異常產生的水蒸氣爆炸,導致嚴重的灼燙傷。若是相關設備的冷卻系統沒有監測及警報裝置,管理者將會有缺失責任。冷卻系統具備異常狀況的警示能力,才能將管理化被動爲主動。

四、安全防護措施

墜落高居臺灣職業災害的重大原因,修法後對於工廠鋼構屋頂,明確規範必須在邊緣及周圍的易踏踩材料屋頂,裝設女兒牆、欄杆、通道、格柵等安全防護措施。這些工作環境結構強化的問題,雖然看似簡單且傳統,實務運作上卻仍然存在許多漏洞,原因還是歸咎至風險意識及執行力的欠缺。

在臺灣製造業這樣高風險的環境中,新修訂的「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將爲企業帶來持續的改善。這些修法不僅強調了災害預防的重要性,更是迴應企業在ESG的承諾。透過有效的安全措施及持續的自我檢視,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看到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環境,同時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