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提了13次“市場”,廣東民營企業家怎麼看?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廣州報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髮現,會議公報共提及53次“改革”、12次“開放”和13次“市場”,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多位廣東企業家學習了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他們紛紛提到,會議的召開和相關舉措的提出,使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版圖的地位進一步得以提升,有利於激發民營企業發展信心。

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主席陳志列:

會議堅定民營企業發展信心

陳志列是廣東省工商聯主席,在他看來,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讓民營企業家們感到振奮,更加堅定了民企直面困難、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將進一步激發民營高科技企業創新主體的活力。

“我要緊密聯繫和帶領廣大民營經濟人士,認真學習貫徹這次全會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發展的信心,繼續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樑紐帶作用,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全力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作爲一名民營高科技製造業企業家,我將堅持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努力攻關和牢牢掌握屬於自己的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引領行業技術創新,努力做強實體、做精主業,爭當科技自立自強的尖兵。”陳志列說。

TCL創始人、董事長,廣東省工商聯名譽會長李東生: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和全球化戰略

“我認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來自產業轉型升級與技術創新,而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以及有效健全體制機制。”李東生以TCL爲例,介紹了近幾年企業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積極佈局印刷OLED等下一代顯示技術。

過去五年,TCL海外營收從590億元增長到1253億元,年均增長17.6%。在李東生看來,全球化已成爲中國企業必答題,不出海就“出局”。“作爲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先行者,TCL堅定全球化戰略,通過推動海外本土化經營,實現共贏共享,推動自身海外營收實現持續增長。”李東生還提到,面向未來,TCL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敢於挺進技術無人區,敢於進行重大技術攻關,不斷推動科技製造業轉型升級,持續探索全球化新路徑,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廣東高登鋁業集團執行總裁、廣東省政協委員、肇慶市政協常委李婧:民營製造業企業需加強創新基本功

李婧認爲,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在她看來,發展“人工智能+製造” 是廣東民營經濟的有力支撐。降低民營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難度和成本,解決工業軟件研發的“卡脖子”難題,形成標準統一、可複製、可推廣的數字化轉型廣東方案,有利於激發傳統民營製造業企業無限的未來潛力。

此外,她還提到,會議還提出了深化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在當前雲譎波詭的全球經濟形勢下,廣東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幫助民營企業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聯繫和合作,才能提高其全球競爭力,彙集着全面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新徵程上,民營企業繼續高擎改革開放偉大旗幟,以巨大的政治勇氣、發展信心和行業智慧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進一步助力全面深化改革中創造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輝煌。”李婧說。

明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傳衛:打造綠色新質生產力

明陽集團是全球清潔能源高端裝備製造領軍企業,連續三年在海上風電多項技術產品創新上超越衆多跨國行業巨頭,並在去年首次登頂全球海上風電市場佔有率第一。

“通過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我們充分感受到黨中央對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民營企業家的高度重視,讓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接下來,民營企業家要堅持自立自強,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新能源發展之路,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爲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張傳衛說。

廣東百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副會長彭晉謙:利用廣東優勢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百利食品作爲國內西式醬料調味品的頭部企業,將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創新驅動爲核心,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彭晉謙介紹,作爲民營經濟的一份力量,企業將利用廣東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實現從“製造”向“智造”的跨越。

他提到,除了“明方向”,即把握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趨勢,企業還要“強信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升數字化、標準化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抗風險能力。同時,加強與政府、行業組織及同行企業的溝通協作,共同構建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推動形成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