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創作是否違反兒少性剝削條例?各國作法揭曉 專家點出這點有差異

二次元創作是否違反兒少性剝削條例,各國國情差異,可能影響管制的力道與態度。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賴昀岫/攝影

衛福部今邀集動漫界(ACG)、網路平臺、民間團體、專家學者及部會代表召開會議,討論二次元創作是否違反兒少性剝削條例。專家指出,各國國情差異會影響管制的力道與態度,針對兒童性影像犯罪,如施加凌虐、勸誘拍攝等,或拍攝、散佈以外,還牽涉其他的犯罪行爲,風險不同,治療跟監測強度也不同,也要考慮看完影像產生衝動,或衝動無法藉此壓制而犯罪。

桃園療養院副院長、精神科醫師李俊宏說,每個國家對這類幼體等性相關內容,管制強度依國情而有差異,有些國家對於兒少、「戀童」管制較嚴格,對幼體涉及到情色的內容,就會管制得較緊;這種次文化在部分國家如日本較爲流行,不過整體管制強度沒有那麼大。

李俊宏指出,日本曾對包含幼童、幼體作爲創作素材的管理與管制,從「產業面」與「法規面」進行討論,不過因尚無強烈的科學證據證實,二次元的創作會影響到戀童,後續衍生刺激性犯罪行爲,後續就沒有作出嚴格限制;但也有反方認爲,如在相關社羣內傳遞,是否就會真的涉及兒少性犯罪。

不過,如美國與加拿大等部分地區,如二次元動畫、漫畫等有情色描述,會進行審議,如認定屬猥褻物,製造、散佈或持有者會受到相關法規懲處,例如繪製相關影像散佈並牟利,或是同好間交流,就會觸犯相關規定,不過如果是個人創作自用就沒有問題。

李俊宏說,有些國家之所以採取寬鬆處理,是因爲和兒少性犯罪關聯較強的,會是「真實的兒童」,也就是實際存在的兒童照片或影片,至於二創內容是否真的會產生犯罪,目前沒有這麼強的實證,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否爲實質造成性犯罪、需要被管制的刺激原,仍待進一步討論。

現在的虛擬技術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李俊宏指出,很多AI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也能夠繪製逼真場景,不能像過去單純以漫畫或動畫的觀點來看,但也因爲科技發達,導致虛實之間的界線相當模糊,這也是相關法規訂定與執法之所以困難的地方。

針對相關的犯罪行爲,李俊宏說,目前看到比較多的是個案,例如「戀童」個案樣態分析,詢問個案當下有無刺激原,對方可能會表示,自己看了兒童色情漫畫或卡通,並讓性慾增加,才做出相關行爲,「這部分說真的是有,而且國內國外都有」。

但到底是戀童的衝動先出現,紓解不來才找兒童作出相關犯罪行爲,還是看完相關內容後「獸性大發」,都有待釐清,李俊宏說,整體而言,這些內容本身的確屬於刺激原,但創作者會認爲,自己並沒有戀童癖,再加上相關族羣在人羣中比例不高,也並不是每個戀童者都會犯罪,就容易觸犯是否違反比例原則的討論。

李俊宏說,持管制觀點的國家,考量的部分在於,案件雖然少發生,但如果像近期一歲男童疑遭保母虐死的案件,屬於少發生,但發生的強度很大,甚至對孩子造成終生的傷害,管理得就會很嚴格。

李俊宏表示,以過去英國對於兒童性影像散佈的治療而言,是以預防復發的認知行爲治療爲主,但成效不佳。主要一是可能其與戀童症可能相關,本身治療成效不佳;二則是製造或散佈影片,通常都在暗網,很容易有僥倖心理,認爲不會被查到,結合社區的監督跟更生很重要,所以在歐美國家大致上都會結合需要定期報到、會談監測跟更生資源轉銜,避免單一治療有所侷限的問題。

針對兒童性影像犯罪,也需要看其樣態,李俊宏表示,如施加凌虐、勸誘拍攝、非真人作品(如動畫、漫畫)、單純散佈,或者是拍攝、散佈以外,還牽涉其他的犯罪行爲,風險就會不一樣,治療跟監測的強度也會不同。

李俊宏說,觀看完後有犯行者,若本身是因爲此影片誘發,會被視爲高風險情境,一則是對於高風險情境的自我辨識與調適技巧;一則是如何教導透過生活的經營與心境、靈性上的提升,減少接觸風險的可能,降低被慾望、衝動影響而有再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