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 改變北約戰略立場

某種程度上,北約成員國領導人目前的言論與冷戰時期遙相呼應。拜登聲稱,「普丁以爲他可以挑撥離間、打斷北約、以及使得我們分崩離析。其實,他適得其反。」不可否認,只有俄侵烏這樣不擇手段的國際行動才能使得曾經敲打脫離歐洲的強森和以前指責北約爲處於「腦死亡」狀態的馬克宏團結一致,開始一起瞄準俄羅斯和中國。

不過,一旦戳破錶面上的致辭,潛在的分裂便顯而易見。過去幾年,美國不斷倡導對中國採取更對抗性的立場,尤其在新疆和香港問題上。現在中國繼續力挺俄國而買俄國低價的石油,是大量削弱歐美對於俄國制裁的行動,因此過去以來在中國問題上比較謹慎的歐洲國家也開始重新檢討它們與中國的關係。

但是歐美國家對俄國實施的全面制裁已經助長了猛烈通貨膨脹和燃料短缺等現象。在如此惡劣的經濟狀況下,與中國有重要經貿聯繫的法國和德國疑似要求淡化北約對中國的言論,何嘗不是果如所料?

在國家關係上,總要遵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原則。5月26日的G7會議更凸顯歐美國家的兩難和分裂。就中國議題,之前與美國一唱一和的強森指出「中國是我們人生中不可否認的龐大事實。」這樣的退讓行爲不限於中國議題,G7國家也將綠色轉型拋在腦後。由於制裁俄羅斯以使歐洲天然氣供應鏈更加紊亂,G7領導人爲了確保低價能源轉移到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備。

石油發電的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天然氣大一半,而且拜登向人權問題重重的沙烏地阿拉伯五體投地,顯然是出賣美國自由民主原則的一個行動。在G7會議中,馬克宏憂心忡忡地告訴拜登,沙烏地阿拉伯的出口已抵達最大容量的「壞消息」,足見歐美國家無法一邊抵抗俄國,一邊抵抗氣候危機,更遑論打反俄反中的兩條戰線冷戰。

(英國劍橋大學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