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習馬會」後中馬關係不致倒退

文/杜晉軒 吳迪 圖/多維TW

夏末的北京依然炎熱,剛剛結束北戴河避暑休假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又迎來一股來自赤道的熱風。來自馬來西亞,就任第七任首相僅3個月的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首度正式訪問中國並實現了首次「習馬會」。

儘管馬哈迪被馬國人民視爲成功實現首次政權和平轉移的民主推手,但作爲曾浸淫國際政壇數十載的亞洲威權統治者,深諳大國博弈的馬哈迪可謂「老馬識途」。從理論上而言,中國是馬哈迪上任之後第一個「正式訪問」的非東協國家,而首個出訪的東協國家是印尼。然而在現實面上,馬哈迪先是於6月10日出席在日本舉行的「亞洲未來國際大會」,並與安倍晉三會面,之後在8月6日前往日本展開「工作訪問」。雖然馬方稱那是馬哈迪自卸任第四任首相以來,每年到日本的例行訪問,但已貴爲一國之相馬哈迪並非沒有選擇的空間,他在中日東亞兩大國間形成平衡外交,這也是多數東協成員國讓自身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常見外交戰略

「習馬會」前後的「下馬威

馬國在5月9日實現政權輪替,至今已過三個多月,而這期間中馬關係充滿不確定性。由馬哈迪領導的新政府在選前已承諾,若執政會實踐十大項目的「百日新政」,而重新檢討前朝與外國所簽訂的大型計劃就是其中之一。顯然地,馬哈迪正實踐承諾。

從時間點而言,馬哈迪在8月17日至21日「正式」訪華,「百日新政」的第一百天,就是訪華的前一天,過了「百日新政」的「大限」,馬哈迪訪華的成果能否在日後爲兩國關係打開新局面,爲各界所關注。然而,從訪華結果來看,馬哈迪先是在出發前表明,會擱置前朝納吉政府所通過的兩項中資大型投資計劃,即東海岸鐵路計劃(簡稱東鐵計劃)、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合作的兩項油氣管輸送工程,後又在離開北京時表示已經取消上述項目,引起了各方「中國外交失敗」的解讀。

另一邊,在馬哈迪訪華期間,他與中國商界積極互動,多次強調馬來西亞支持「一帶一路」的大方向未曾改變,中馬兩國還簽署了聯合聲明,承諾加快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推動雙方經濟發展。馬哈迪更表示,習近平和李克強對於馬國政府取消東鐵計劃等項目的決定表示理解。綜合中國官媒對於馬哈迪訪華和相關專案被取消事件的報導,也確實如馬哈迪所說,看不出任何憤慨或不滿。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此次「習馬會」後的兩國關係?

早在8月初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到訪馬國時便已有跡可循。中馬雙方當時所公佈的訊息皆刻意避提上述兩專案進展,王毅和馬哈迪仍暢談3個小時,很明顯兩國就兩專案的取消,在馬哈迪訪華前便已經達成了共識,且皆不認爲這會影響到兩國合作的大方向。

中美兩強相爭 小國避免選邊

目前馬國對中資爭議的處理手法,是將爭議歸咎於前朝納吉政府,而非中方,以免中馬關係惡化,同時持續對外宣稱歡迎中資等外資的投資,以免打擊外資的信心。而馬哈迪此行首站不是北京,而是到杭州參訪阿里巴巴集團總部與浙江吉利汽車集團總部,彰顯馬哈迪仍重視與中方的經貿合作,意味深長。

其實,早在馬哈迪7月26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便已經說明了自身對中國的態度。滿頭銀髮的他溫文儒雅地回答記者問題,眼神透露出的,是不符年紀的機敏。馬哈迪說,「中國更爲強大,我們不能與他們鬥爭,(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從他們的財富和勢力中獲益?這就是我們現在想探討的。」還直稱「我們必須接受現實情況」。

馬哈迪首次執政期間秉持的外交政策是「不結盟」路線,這大半時間裡「中國威脅論」未起。當時美國因「9.11」事件忙於反恐,未視中國爲其對手,南海問題也沒有成爲區域重要問題。對當時的馬哈迪而言,中國龐大的商機是馬國經濟發展的機會,因此當時馬哈迪對中政策是極爲「親密」的。

轉眼間,馬哈迪所處的國際大環境已有所改變,中美兩強相爭,馬國所處的南海也成中美博弈的戰場。

馬哈迪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不認同美國發動貿易戰,因這對以出口爲經濟導向的馬國不利,只會讓各方受到傷害。而針對南海問題,他在8月23日向泰國公共電視臺表示,東協國家可以抗議中國在南海的主張,但這不能解決問題,中國大可以漠視他們。相較之下,馬哈迪反對美國挑釁中國,主張「透過外交手段與中國談判」,保持船舶自由通過纔是最重要的。

8月13日接受美聯社採訪時,他再次敦促中方應尊重南海航行自由,同時也強調不希望有任何戰艦進駐南海,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船隻或戰艦可以「經過」,但不能停留。馬哈迪稱「這是給各位的警告,不要製造不必要的緊張局勢」。

從反對中美貿易戰,到呼籲南海的和平穩定,可見馬哈迪的對華戰略思維並非全然呈對抗性,而有讓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務實考量

穩定中馬關係 合乎馬國利益

基於此,纔有東鐵計劃等項目遭取消一事。這當中,馬來西亞既有戰略平衡的動因,也的確存在着國家財政狀況的現實考量。

一直以來,中國視麻六甲海峽能否自由通行,關乎中國的能源穩定,擔心萬一中美衝突,美國海軍可控制麻六甲海峽,切斷中國能源供應的「海上生命線」。因此當納吉政府與中國國企「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聯通馬來半島東西海岸的東鐵計劃時,外界曾認爲中方可藉該鐵路緩解「麻六甲困局」,即使效益不如直接取道新加坡,依然是可用的備案。

對馬國新政府而言,若東鐵計劃持續進行,可能會改變南海的地緣政治格局,試圖在強權間不選邊的馬哈迪,着實沒必要令自己陷入這樣的潛在地緣衝突當中。更何況,財政能力也確實是很實際的問題。

其實,與中國有南海主權爭議的東盟成員國之中,馬國的抗議聲音向來不激烈,馬哈迪一面擱置東鐵計劃,一面又提出各國戰艦不進駐南海的警告,其實都是爲了「維持現狀」。從此次馬哈迪的訪華成果可看出,馬哈迪本身乃至希望聯盟政府,並非全然在外交戰略上對中國有意見,這主要是爲減輕國家債務問題,希望能在有爭議的中資計劃上降低成本或賠償金額,避免過大的債務拖垮了財政,因此部分中資項目被叫停,並不意味着中馬關係受損。

簡而言之,對具有強烈國族主義情結的馬哈迪而言,爲了能讓國家利益最大化,須在國家財政狀況與國際政治間保持平衡,他此次訪問中國,就是向北京乃至國際社會說明這種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