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提前開啓個人養老金“搶客大戰”,非試點城市及地區是“新戰場”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12月12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發佈《關於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自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知》下發前,就有不少銀行已經收到消息,並提前部署,在“非試點地區”推廣預約開戶的營銷活動,開啓新一輪“搶客大戰”。有些銀行在推廣宣傳中標註“100%中獎”,以此吸引客戶。
一名非試點地區的國有銀行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系統運行穩定。客戶預約開戶、正式開戶、繳存後都能領取金額不等的現金紅包。
多家銀行開啓“搶客大戰”
作爲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於2022年11月25日起正式啓動,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城市(地區)先行先試,至今已有兩年多時間。
這是一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年繳費上限爲12000元,享受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對於此次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訴求下,監管部門正探索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個人養老金作爲重要的中長期資金,試點的擴容能夠助力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此時全面放開也恰逢其時。
此次《通知》中增加了提前領取情形,將國債、指數基金納入產品範圍等,還提出,商業銀行要健全線上線下服務渠道,爲參加人變更開戶銀行、領取個人養老金等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
薛洪言表示,試點期間,個人養老金產品供給仍有待豐富,如並未納入指數基金,錯過了近期指數基金階段性跑贏的時間窗口,給持有人體驗帶來一定的影響;此次全面推廣時,將指數型基金納入產品貨架,既順應了指數基金崛起的長期趨勢,也豐富了產品貨架,有助於提高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吸引力。
而在此之前,多家銀行已提前部署,一場圍繞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搶人大戰”硝煙再起。
12月11日,招商銀行在其APP上發佈了《關於個人養老金預約自動開戶業務辦理的通知》,明確表示將在制度全面實施當天,爲已預約的客戶批量開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
實際上,今年1月24日,人社部方面就曾表示,在36個城市及地區先行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運行平穩,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將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同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今年年中開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國有大行,就已瞄準非試點城市及地區,推出個人養老金預約開戶活動,通過抽獎、送立減金等方式提前“鎖定”客戶。一些非試點銀行也在積極“備戰”,籌備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
例如,一名中國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該行早在年中就推出了“金賬戶養成計劃”,首次預約開戶立享10.88元微信立減金;首次開戶並繳費10元及以上最高抽取88元微信立減金;當年累計繳存滿10000元及以上,最高抽取188元微信立減金。
建設銀行也推出“預約個人養老金享好禮”活動,非試點地區預約開戶,最高可獲得188元立減金,100%中獎。成功預約後,當客戶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地區正式運行個人養老金後,建設銀行將第一時間爲預約客戶開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
近日,工商銀行推出了“個人養老金開戶繳存四重禮,最高可得656元立減金”活動。其中,12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首次開戶併發生首筆達標繳存交易的新客戶,最高可抽取188元立減金。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個人養老金業務屬於典型的長週期業務,業務粘性強,輻射帶動性好,各家銀行重視程度非常高。
實際繳費率與繳費額均有待提升
在“跑馬圈地”後,各家銀行如何在萬億養老金市場中盤活存量客戶,成爲最大的難題。
作爲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佈局。
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超6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000萬人,市場接受度不斷提升。
近期,部分地區也披露了繳存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北京市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531.8萬戶,繳存資金114.2億元;上海地區個人養老金累計開戶近500萬戶,繳存金額超過110億元。
但目前而言,賬戶活躍度仍然不高,且戶均繳存金額與每人每年12000元的繳費上限還有較大差距。
部分用戶秉持“薅羊毛”的想法在前期開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開戶後並無繳存想法。個別用戶仍處於觀望狀態,對於個人養老金投資週期長、相關產品收益持有較爲謹慎的態度。
國金證券研報表述,近年來,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穩步增長,但實際繳費率與繳費額均有待提升。考慮到個人養老金在“EET”模式下,領取時需補交3%個稅,因此預計10%及以上稅率人羣方爲個人養老金客羣。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數據顯示,2023年納稅人羣中60%以上僅適用3%的最低檔稅率,因此預計參與個人養老金僅對2605萬納稅人有較大吸引力(6512萬*40%),以人均6000元繳存金額測算,預計個人養老金規模有望達到1563億元/年。
對此,薛洪言分析指出,與個人養老金具有高匹配度的用戶基數本來就有限。從制度設計上看,個人養老金繳費時可進行個稅減免,領取時按照3%的稅率補繳個稅,適用稅率越高,減免力度越大。當前,我國繳納個稅的羣體在7000萬左右,龐大的非個稅和低個稅羣體缺乏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
此外,對於年輕人而言,資金的流動性問題也是他們考慮的重點。業內專家提到,個人養老金本質上屬於一種長期儲蓄,對參與者當期現金流會有一定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個人養老金參與意願。
“有客戶一聽退休時才能拿到這筆錢,轉身就走了。”曾有銀行客戶經理公開提到。
一名投資者曾對《華夏時報》說道,當時一衝動就把錢存進去了,工資低基本不能抵稅,此後想到銀行註銷賬戶,但被告知因爲已經繳存,所以不能註銷。“流動性太差了,等到自己退休得30年,時間太長了。”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表示,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長期的養老儲備文化,大家對短期收益的預期和重視度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提到,除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等領取條件外,參加人患重大疾病、領取失業保險金達到一定條件或者正在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可以申請提前領取個人養老金,具體辦法另行制定。強化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與相關信息平臺的信息共享,爲符合條件的參加人提前領取提供方便。
如何讓參加人更有獲得感,也是銀行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除了提供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外,工商銀行養老金融部副總經理呂艾國在公開場合提到,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可以逐步從單一的產品導向模式過渡到綜合性的養老計劃管理模式,建立一個全面的退休養老計劃或養老財富管理計劃,即參考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的模式,幫助個人養老金參與者更科學地配置和管理資產的同時,可以壯大和發揮中長期資金的力量,有利於獲得更可觀、更穩健、更長期的投資回報。
總體而言,薛洪言認爲,個人養老金不是一錘子買賣,對於參與人來說,每年都需要做出投資與否的決策,很容易受投資品短期表現的影響。對銀行機構來說,可以靠優惠補貼把用戶引進來,但要留住用戶需要做好持續的投資顧問和投資陪伴服務,在產品側要基於參與人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產品,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並做好投資者陪伴工作,持續優化參與人持有體驗,才能夠提升用戶的轉化率和粘性。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