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Welab匯立銀行:香港虛擬銀行如何走向盈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香港報道

從頒發牌照到正式開業,香港8家虛擬銀行經營已約4年。

這四年來,討論最多的是尚未有一家虛擬銀行實現盈利。2024年8月6日,香港金管局公佈《虛擬銀行檢討報告》指出,8家虛擬銀行於去年底都未實現盈利,淨虧損收窄15%。按客戶存款、貸款與墊款及總資產計,虛擬銀行在香港所有零售銀行的整體市場佔有率於2023年底約爲0.3%,仍處於較低水平。

儘管尚未盈利,但虛擬銀行這條“鮎魚”也在攪動香港傳統銀行業。截至2023年底,8家虛擬銀行存戶達220萬名,香港平均每4人就有1人擁有數字銀行賬戶。香港金管局認爲,虛擬銀行發展至今,已達到在香港引入虛擬銀行的3項政策目標,即推動金融科技與創新、提供新的客戶體驗以及促進普及金融。

在此市場背景下,在2019年拿到虛擬銀行牌照,次年7月正式開業的匯立銀行(WeLab Bank),認爲自己有望成立亞洲首批實現盈利的數字銀行之一。過去幾年,淨利息收入是所有虛擬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傳統銀行淨息差大幅下滑的市場環境中,匯立銀行淨息差爲何能大幅提升3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金管局此前公開表示,現時虛擬銀行牌照數量合適,現階段沒有必要在市場上引入更多新的虛擬銀行參與者。另外,香港金管局還就“虛擬銀行”易名爲“數字銀行”的建議展開公衆諮詢。這些舉措背後都有哪些考量?

近日,就上述話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對話WeLab匯立集團創始人及集團CEO龍沛智,WeLab Bank匯立銀行董事局主席、WeLab匯立集團資深顧問陳家強,WeLab Bank匯立銀行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李家達。

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年初,香港金管局便計劃將“虛擬銀行”(Virtual Bank)的名稱更改爲“持牌數字銀行”(Licensed Digital Bank),背後的考量是什麼?

龍沛智:第一,虛擬銀行是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因爲全世界都沒人用虛擬銀行這個名字。第二,對一般的客戶來講,比較難明白爲什麼要叫虛擬銀行,因爲我們不是虛擬的銀行,我們有office、有職員。可能是這個名字帶來了一些誤解,監管聽到不同渠道的聲音,覺得需要改。

21世紀經濟報道:近期香港發出消息稱“現時虛擬銀行牌照數量合適,現階段沒有必要在市場上引入更多新的虛擬銀行參與者”,這背後的考量是什麼?

陳家強:從促進香港銀行創新的政策來看,香港頒發的虛擬銀行牌照是全銀行牌照,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內地也有網上銀行,但不是全方位、全服務的銀行。歐洲及其他地方也有一些金融創新,但也不是全銀行牌照。

當時香港監管發虛擬銀行牌照,沒有規定是哪一類型的銀行,也沒有規定一定要從大機構、從海外出來的,就是讓銀行在市場中競爭。現在金管局可能覺得,給8家銀行都發了牌照,也給香港整體銀行業生態帶來很大改變,目標已經達到了。

21世紀經濟報道:香港虛擬銀行開業已經有四年,這四年時間對傳統銀行帶來哪些影響?

李家達:因爲數字銀行的出現,銀行業整體都有所改變。現在每家銀行都會花很多資源佈局數字化,這對客戶而言是好事,因爲如果客戶沒有太多資產,傳統銀行可能會把你推走,他們需要很多人去服務客戶,所以也會出現很多不同類型的手續費等。

而在數字銀行出現後,因爲科技發展,服務1個客戶和服務10萬個客戶完全沒有分別,所以在收費上也帶來很多改善,這對香港銀行業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變化。

截至目前,數字銀行發展大概有四年時間,8家虛擬銀行大概有200多萬存戶,按香港約750萬人口來講,佔比其實不錯。但例如抵押房貸等業務,客戶還是主要在傳統銀行辦理。但數字銀行的優勢在於進行多元創新。除傳統銀行的產品之外,數字銀行創新不同銀行產品的潛力是很大的。

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開啓降息,這對香港虛擬銀行會帶來哪些影響?

李家達:一般來說,美元降息對不同銀行有不同影響,對我們而言是比較輕微的影響,因爲我們現在的主要產品是無抵押貸款,利息是不變的。如果美元降息,那我們的資金成本只會向下走,資金差就會越來越大,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如果其他銀行聚焦在投資方面的話,當然會對投資收入有影響。

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香港尚未有一家虛擬銀行實現盈利,跟其他虛擬銀行相比,匯立銀行能夠快速取得正向盈利依託於哪些優勢?

李家達: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利息收入,另一部分是費用收入。目前大部分數字銀行聚焦在利息收入,主要就是貸款。

因此對於銀行而言,有兩個很重要的能力,一是貸款定價能力,銀行淨息差很重要,我們能找到很好的客羣,然後定一個很好的價。

二是風險管理能力。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沒有人看風險,因爲都覺得沒什麼問題。經濟不好的時候,風險管理能力纔是最重要的。這兩年市場情況不樂觀,銀行壞賬率都在提高,但匯立的淨息差卻進步了約30%,因爲我們有11年的風險管理經驗,無論是在內地、香港,還是在海外,我們都具備這一能力。這也是幫我們接近盈利目標的原因之一。

21世紀經濟報道:傳統銀行的淨息差普遍大幅下滑,匯立銀行淨息差能有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李家達:第一,風險能力;第二,獲客能力;第三,定價能力。這三個我覺得都是主要原因。

21世紀經濟報道:能否展開講講匯立銀行是如何進行風控管理的?

李家達:在傳統銀行,很多時候能做的就是問客戶的收入、資產有多少。但我們可以增加不同數據去分析客戶,如果我比其他銀行拿到的數據更多,那對客戶風險的掌握會大有不同,那傳統銀行不能批的客戶我就可以批。從全線上貸款平臺Welend再到虛擬銀行WeLab Bank,我們都是用這個方法。第二,要有很多不同的實踐經驗,我們每一個管理人員都是風控出身,對風控特別瞭解,這也很重要。

21世紀經濟報道:內地的客戶基數較大,之後的獲客重心會向內地客戶傾斜嗎?是否計劃佈局跨境理財通等相關產品?

李家達:香港市場跟內地市場都很重要。內地客戶基數比較大,香港客戶會有不同需求,我們兩邊都有不同佈局。

我們現在沒有參與跨境理財通,不過我們有在想這個事情,如果可以開發這個渠道也是很好的機會,但我們要看有沒有一個很好的合作伙伴,因爲是要找內地的一家銀行合作。

21世紀經濟報道:匯立銀行與特斯拉開展了戰略合作,目前在香港電動車車貸市場中規模領先,這是怎麼做到的?

李家達:我們發現,目前市場上車貸產品最大的痛點在於,一是消費者在買車時,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拿到貸款,二是審批流程比較長。特斯拉非常注重客戶體驗,他們爲什麼找我們合作,因爲我們可以做到客戶買車時就能告訴他,你可以拿到這個貸款,大概一分鐘就能完成整個流程。

21世紀經濟報道:大灣區在金融方面的融合越來越深,匯立銀行有沒有哪些希望政策訴求和業務發展規劃?

龍沛智:我們有地理優勢,剛好在香港、前海都有很重要的業務,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發展對我們非常重要。首先是跨境理財通進入到2.0階段,越來越開放是好事,之前可能限制太多了。

隨着內地居民來香港、香港人北上,從支付、開戶到財富管理等需求龐大。今年4月起,我們開放給有需要的內地訪港旅客(MCV)申請開戶。暑假期間開戶人數顯著上升按月增長超過70%,目前每個月的開戶數字約有40%都是來自內地的客戶。內地客戶比香港客戶更加活躍,一般內地客戶開戶後都有做定存,50%MCV開戶後隨即匯款到銀行,我們的定存利率是很高的。另外,60%MCV開戶後隨即開通了財富管理戶口,我們的基金服務、智動投資顧問等服務都比較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