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魏晨陽:應對養老儲備焦慮要儘早啓動個人規劃
中新經緯5月29日電(李自曼)“儘管目前中國養老金體系仍高度依賴第一支柱與第二支柱,但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呈蓬勃發展態勢,發展空間巨大。”28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在2024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期間接受中新經緯等媒體採訪時說。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魏晨陽看來,養老金融目前的政策設計,在市場供需雙方的匹配效率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魏晨陽指出,在需求端,一方面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念根深蒂固,公衆對養老金融產品的認識不足,缺乏對金融政策法規、市場和風險的瞭解,居民養老金融知識匱乏且金融養老服務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有商業養老需求的人羣期待更加靈活、更加多元、更有吸引力的創新型養老產品。在供給端,產品同質化嚴重,金融機構提供的養老金融產品缺乏多樣性和創新,難以滿足不同人羣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養老金融產品吸引力不足,從投資收益到支取的靈活性都還有待提升,相關配套養老服務也有待提升。
魏晨陽表示,中國養老金融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全面推廣和頂層設計有待進一步明確。需要政府出臺統一的頂層設計,明確各行業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促進養老金融體系的健全發展。企業也應樹立責任意識,堅持長期發展戰略,積極推動產品創新,佈局養老產業,提升養老服務,深化科技運用,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養老金融產品創新應關注不同人羣養老需求,加強分層產品體系建設。
“在養老金融市場中,各類金融機構應明確自身在養老金融市場中的定位,利用各自的優勢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產品。”魏晨陽說,以保險機構爲例,保險公司具有風險管理和長期資金管理方面的優勢,應立足保障本源,提供商業養老保險、年金保險等產品,同時結合養老產業與養老服務,提供綜合的養老解決方案。各金融機構可把握生態與業務合作,實現產業聯動,構建長期共贏關係,形成開放合作的生態圈。
魏晨陽進一步表示,在金融行業內,金融機構間可開展業務合作,優化消費者教育、產品設計、渠道推廣、市場營銷、投資管理和風險管控等環節,努力實現產品互通、資源共享。例如,商業銀行可以充分發揮其資金融通功能,爲養老產業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帶動社會資本對養老產業的投入。在金融行業外,養老金融機構可積極鏈接包括醫、藥、養、地、科、護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實現服務模式創新,通過醫養結合、普惠養老和智慧養老,適應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對於部分人產生的養老儲備焦慮,魏晨陽認爲,養老儲備焦慮在一定程度上,是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居民養老財富儲備不足、養老金體系不平衡、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的綜合反映。同時,也反映了老齡化時代居民養老意識提升,期望獲得健康富足的養老生活以及多層次、多樣化、高標準的養老服務需求。
“應對養老儲備焦慮,從政策和行業的角度,應堅定推進養老金體系改革,在持續迭代中尋求更有效率的政策架構。養老金體系的優化也應協同發展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在解決支付能力的同時,不斷開發和豐富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如活力階段、康養階段和長期看護階段等)實際可以獲得的服務,實現全生命週期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形成可持續的養老產業。從個人角度,增強養老意識是當務之急,儘早進行養老規劃,安全和穩健爲先,及早地逐步地積累自己的養老金儲備。”魏晨陽說。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