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上海交大盧策吾:“具身智能”掀投融資熱潮,投資人最看重什麼?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9月初,成立不足一年的具身智能領域企業穹徹智能(Noematrix)宣佈已完成累計數億元的天使輪和 Pre-A 輪融資。而據第三方機構統計,2023年至2024年8月國內已有具身智能及機器人相關融資事件101起。

“學界和業界都知道具身智能是一個顛覆性的概念,發展到一定階段,很可能是規模最大的產業,沒有之一。”在9月28日舉行的2024年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穹徹智能聯合創始人盧策吾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

盧策吾博士期間在香港中文大學師從計算機視覺領域專家、思謀科技創始人賈佳亞。如今,盧策吾同樣在學界、業界“兩棲”發展。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穹徹智能在現場開放環境中進行了AnySkill通用技能系列的全任務真機演示,包括地面清潔、桌面整理、柔性物體操作和食材處理等,其背後的“學院派”團隊引發業界關注。

面對具身智能的投融資熱潮,盧策吾觀察到了資本邏輯與學術邏輯的異同。共同點在於,具身智能技術還需很長時間的發展迭代,資本因此十分關注創業團隊的學術底蘊;不同點在於,“大家都知道‘終點’是非常好的,但資本需要你從‘起點’到‘終點’,能夠畫一條清晰的產品路徑和商業路徑。”

談及具身智能的未來發展方向,盧策吾認爲,具身智能要找到Scaling Law(規模定律,指大模型的性能隨着模型大小、數據量以及訓練時間的增長不斷提升),進一步走向通用、泛化,使機器人更加“聰明”。智能度的提升也將“反哺”硬件設計,最終實現軟硬件聯合優化,產品也將更加契合市場需求。

以下爲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與盧策吾的對話。

南方財經:穹徹智能日前宣佈完成累計數億元的天使輪和 Pre-A 輪融資,對於具身智能,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與高校的學術評價邏輯有什麼區別?

盧策吾:具身智能還要“跑”相當長一段時間,要持續不斷地更新迭代。觀察最近這一輪獲得投資的團隊可以發現,資本非常關注團隊的學術底蘊,更青睞有深厚科研底蘊的團隊,在這一點上,資本和學術邏輯是有相似性的。

與高校不太一樣的是,資本會更加考慮產品化、商業化路徑。學界和業界都知道具身智能是一個顛覆性的概念,發展到一定階段,很可能是規模最大的產業,沒有之一。“終點”是非常好的,但投資人需要你從“起點”到“終點”,能夠畫一條清晰的產品路徑和商業路徑,證明你不僅有很強的科研實力,也具備很好的商業化能力和前景。

任何全新的產業業態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我們也希望有更多耐心資本,能從長線的角度看待問題。

南方財經:未來,具身智能的技術發展方向是什麼?

盧策吾:具身智能是一個很綜合的系統,只有各個方向齊頭並進,才能讓整個系統做到非常穩定,真正實現科學和產業“雙突破”。

軟件方面,我們希望將具身智能的通用和泛化能力推上一個全新的高度。具身智能產業的規模化需求是擺在這裡的,越來越多場景都需要機器人,但供給跟不上,機器人還是不夠“聰明”。未來最重要的是找到Scaling Law(規模定律),使具身智能真正向通用、泛化的方向發展。

除了軟件層面的“智能度”,硬件層面還要提升機械性能,提高機器人的“靈巧度”。硬件和軟件又是耦合的,智能度的不斷提高能夠反作用於硬件的redesign(重新設計),從而實現軟硬件的聯合優化。

南方財經:這兩年,“人形機器人”概念十分火熱。具身智能在形態上是否有要求?強調機器人的“人形”有無必要?

盧策吾: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問,具身智能的硬件形態應該長什麼樣子?我認爲,機器人的形態要匹配場景,要綜合考慮機器人的功能性和成本性。它可以是任意形態,只要能完成任務就可以。有些場景下“人形”並不是最優的,有些事情不用“人形”那麼高的成本也能做。

所以,人形機器人只是衆多選項之一,但也是比較重要的選項之一,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更適應人類的工作環境、更能提供情緒價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