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CIO丨在數智化轉型中,萬控瞄上產業互聯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溫州報道

“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這是很多溫州企業家的創業寫照。

改革開放初期,許多溫州人率先走出家門,投身商海。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敢於冒險,勇於嘗試,憑藉“四千精神”締造了著名的“溫州模式”,更是打響了“溫州人”品牌,並使溫州成爲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之一。

溫商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面對市場的波動和競爭壓力,他們從不輕言放棄,相反,他們總能不斷調整策略,尋找新的商機,打開新的路徑。

正是憑藉這種“敢爲人先”的創業精神,溫州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成立於1991年的萬控,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企業。過去30多年,萬控從一家“前店後廠”的家庭小作坊,一路成長爲電氣機櫃龍頭企業。

在發展過程中,它也歷經磨難。但回過頭看,萬控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皆是因爲它在幾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敢於選擇別人沒走過、也不敢走的路。

敢爲人先

正是這樣的“敢爲人先”精神,讓萬控在多個關鍵時刻做出了重要決策。

2003年,當時的萬控已經頗具規模。當年產值達到1.3億元,其中電氣機櫃佔8000萬元,成套設備佔5000萬元。

然而,由於電氣機櫃的下游廠商就是成套設備廠商,這導致萬控和成套設備廠商之間,既是供需關係又是競爭關係,存在直接的利益衝突。

市場上,很多企業的發展路徑都是不斷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通過擠佔原先合作伙伴的市場,來壯大自身產業。但在萬控看來,企業要長遠發展就絕不能與客戶爭利,於是,它決定砍掉成套設備業務,專注電氣機櫃的研發和製造。

這對當時的萬控而言,意味着要砍掉5000多萬元的收入,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但萬控的創始人木曉東還是毅然地做了這個“減法”,事實證明,有舍纔有得,在專注電氣機櫃業務後,一些原本對萬控懷有合作顧慮的成套設備廠商,紛紛主動上門合作,萬控的市場佔有率也開始節節攀升。

如果說這次“壯士斷腕”,爲萬控成長爲電氣機櫃行業最大的製造商奠定了基礎,那20年後成立萬榕信息,探索產業平臺,又讓團隊打開了更廣闊的戰略視角。

2021年,恰逢萬控成立30週年。彼時,萬控已經具備相對完善的數字化體系,在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並處於行業領先水平。但萬控發現,很多行業廠商的運營水平還處於粗放管理的階段。

於是,萬控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創新成果以及“兩化融合”的豐富經驗,分享給業內廠商,去賦能客戶?

敢想還需敢幹。2022年10月,萬控攜手專業團隊正式成立子公司萬榕信息,它的初衷是構建一個可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的電氣產業協同平臺。

對於一直深耕傳統制造業的萬控而言,這是一次重大跨界。一些員工表示不理解:做電氣機櫃做得好好的,做什麼產業平臺?甚至還有人誤認爲萬榕要去做電商,不務正業。

但在萬控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木信德看來,在這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必須站在“後天”看“明天”,通過戰略上的先見和先行,用創新去“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才能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經過團隊日以繼夜的努力,他們成功開發了“萬智雲”平臺,2023年底,萬榕信息完成首批天使客戶的訂單交付。今年上半年,內測的客戶規模已達到50多家,由於運用新技術切實解決了客戶的一些痛點問題,因此,客戶的反饋非常積極,這讓團隊初步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做未來的事情,只能靠結果說話,成功就是最好的註解”。木信德說。

“頻道”吻合

木信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作爲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儘管擁有自身深厚的行業積累,但面對探索產業平臺等新生事物,每一步都是摸着石頭過河。此時,需要整合資源,並引入一些外力。

而在萬榕打造的“萬智雲”產業平臺和大模型應用背後,可以看到同一個身影——騰訊雲。

事實上,早在2012年,萬控就開始實施信息化戰略,它們組建了實力雄厚的IT團隊,導入實施了ERP、PLM系統,自行開發了MES、OMS等系統平臺。經過十餘年的佈局,萬控的數智化水平在整個行業已經名列前茅。但是,圍繞打造產業平臺這一新任務,卻發現自身在平臺鏈接能力、服務能力存在諸多新挑戰,甚至還有些是短板。

因此,萬控在尋求合作伙伴中,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頭部互聯網企業。“我覺得他們擁有衆多強大且先進的技術,藉助他們的技術能力,加上萬控的行業know-how,通過這樣的結合,我們才能去構建一朵‘萬智雲’”。木信德說。

在與騰訊雲合作之前,萬控已和好幾家企業洽談過合作,但遲遲沒有確定合作對象,因爲接觸下來,他們有個感受:“我們和這些企業都進行了反覆的探討,但總覺得對不上頻道,有些機構給我們的感受就是‘賣產品’”。

而萬控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接觸騰訊,是因爲對騰訊的印象還停留在“做社交、做遊戲的公司”。直到雙方有了一次深入交流後,萬控對騰訊有了新的認知。

“我們去騰訊的上海華東區總部考察,改變了我對騰訊的固有印象。考察後才知道,原來騰訊的工業團隊實力如此雄厚,他們懂企業,懂行業,而且能夠用系統思維和行業視角看問題,這些正是我們需要藉助的能力”。萬榕的一位技術負責人回憶稱。

這讓萬控彷彿遇到了“知己”。雙方理念契合,團隊能夠“同頻共振”。於是很快就一拍即合,愉快地簽署了合作協議。

合作的本質是一次次的“共創”,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萬榕和騰訊雙方團隊互相啓迪、相互碰撞,併產生很多具有創新性的合作成果。比如,當前,AI賦能產業發展已經成爲大趨勢。通過藉助騰訊的混元大模型技術,萬榕推出了行業大模型“榕博士”,讓傳統電氣成套設備製造行業用上AI新技術。

萬榕的“初心”

我國成套開關設備生產企業共有9000餘家,儘管生產廠商數量衆多,但市場集中度不高,其分佈呈現金字塔形,頭部企業數量少、規模較大,底部企業數量衆多,但是規模普遍較小。

萬控作爲電氣機櫃這一細分領域的“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儘管其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遙遙領先”,但在木信德看來,企業必須不斷突破發展的“天花板”。

除了積極佈局新賽道、投資新領域外,萬控也在電氣機櫃主業上推動從“生產型製造”到“服務型製造”的模式轉變。成立萬榕信息,是其推動數智化轉型的重要抓手。

以萬控的核心產品電氣機櫃爲例,其核心就是要把電路集成、聯通,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控制和保護。過去,整個產品的交付過程,都是以傳統的生產組織方式在線下完成。

然而,由於電氣行業鏈條十分複雜,這導致從甲方需求發起,到設計院的藍圖設計,再到最後的產品集成和交付使用,這個週期十分冗長。

木信德告訴記者,現在整個產業鏈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來自終端客戶對產品交付的壓力。“行業面臨定製化越來越高、交付週期越來越短的趨勢,一旦無法如期交付,就有失去客戶、丟掉訂單的風險。所以產業鏈的每個環節企業,都在追求更快的交付能力”。

而萬榕信息構建的“萬智雲”平臺,就是通過提升產業鏈運轉效率,推動產業互聯協同。

萬榕信息將萬控三十多年深耕行業所沉澱的經驗和能力複用到整個電氣行業。據透露:萬榕打造“萬智雲”平臺,可覆蓋國內重點區域近千家行業相關企業。而藉助該平臺,行業的平均交付週期可從30天至少縮短到20天以內,同時通過發揮產業協同,可以更好地幫助行業廠商降本提效,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而在大模型方面,萬控已經將其應用於“工程師培養”和“設計輔助”兩個業務場景。

在成套開關設備行業,由於不同廠家製造的元器件規格和尺寸存在差異,這意味着工程師必須充分了解各種現存的標準規範,他們需要學習的標準衆多,需要掌握的知識複雜,這也導致電氣行業工程師的從業門檻高,培養週期長。

爲此,萬榕信息聯手騰訊雲打造的行業大模型“榕博士”,讓工程師只要學會“提問題”,就能夠快速獲取需要的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師崗位的任職難度,也縮短了技術人才的培養週期。

目前,萬榕已經在後臺訓練了1000多種標準的相關問答,經測試,大模型回答的準確率已超過92%。

另一方面,“設計”是成套開關設備行業的核心環節。因爲要滿足不同產業項目應用場景的用電需求,所以每個甲方需求訂單都需要單獨設計定製。

而行業現狀是,測量、設計、畫圖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手工完成,不僅工序煩瑣、耗時極長,還極易出錯,生產效率很低。例如一個產品的交付週期是14天,其中有7到8天都在解決設計問題。

爲了解決這一現狀,萬榕信息基於騰訊雲OCR大模型打造了一個設計平臺。在經過對萬控積累的大量設計案例進行標註和訓練後,現在只需輸入相關設計參數,該平臺就可以輸出一份可投入生產交付的初稿圖紙,大大降低了設計成本。

目前,萬榕信息正在積極推動產業的共享設計+共享製造。而當下,這種場景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成爲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路徑。

在成立萬榕時,木信德就和團隊形成了“平臺”共識:“做產業平臺,不能只做‘自己’,而是要做‘大家’。要通過構建產業平臺,去充分鏈接客戶和友商,讓大家都可以參與進來。”

平臺意味着開放和共享,並讓價值流動。對此,木信德想得很通透,他說,做平臺其實就是做 “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