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陳一冰:用運動與世界對話

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吊環決賽,身爲衛冕冠軍的陳一冰,揹包裡早已備好了一面國旗,他胸有成竹地計劃着——奪冠後如何慶祝。

決賽輪,陳一冰展示出了一套教科書級別的動作並穩穩地落在地上。“我都開始想採訪詞了”,陳一冰在接受本站體育的採訪中回憶道。

陳一冰的對手,納巴拉特-扎內蒂,在這個奧運週期內,無論預賽、決賽,都從未贏過他。最後一個上場的他,落地後往後動了一步,那一瞬間,陳一冰覺得自己穩了,打開揹包,腦子裡都是自己披着國旗慶祝的樣子。

突然場館內噓聲一片,陳一冰的對手開始起立飛奔,擡眼看去,原來對手比自己高了0.1分。

陳一冰的手頓住了,腦子一片空白,“國旗還要拿出來嗎?”

毫釐的差距,讓他錯失金牌,遺憾奪銀。

賽後,英國BBC力挺陳一冰:“他用金牌的動作,奪得了銀牌。”

誤判也好,失利也罷,一時間,爭議聲一片,有人爲他惋惜,有人爲他打抱不平。但對29歲的陳一冰而言,闊別賽場的時刻已經到了。最後的賽場,雖不完美,但已竭盡所能。

功成名就,並不是人生的休止符,摘掉奧運冠軍的標籤,又是新的開始。

陳一冰:我不能砸了奧運冠軍招牌(來源:本站體育)

陳一冰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1984年,他出生在天津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那一年,李寧首次贏下奧運金牌,身披榮光。

中國男子體操隊的兩代“吊環王”,在這一年開始了神奇的緣分。

你很難想象,後來在賽場上那麼活躍的陳一冰,年幼時身體素質並不好,經常生病。

爲了強健體魄,5歲,陳一冰被父母送進了體操館。

10歲,他進入天津專業體操隊,蹉跎六年,因爲比賽成績不佳,他一度陷入自卑,無數次想放棄體操。

直到2001年,17歲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進入體操國家隊——以替補身份。

“艱苦磨鍊”這類詞語顯得抽象,一個更讓人直觀感受他體操生涯之艱的細節是,他在國家隊做了很多年的替補。

陳一冰不一定是天賦型選手,但一定夠努力。

2008年,第一次站在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時,他已經24歲,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說並不算年輕。

結果是一戰成名——陳一冰站上了最高領獎臺。

一套行雲流水的動作,16.600的高分,中國代表團在此屆奧運會上的第36塊金牌。

他身披國旗站在冠軍領獎臺,耳畔國歌響起。

24年後,這是中國男子體操隊出現的第二位吊環冠軍!

那年的北京主場,中國代表團總共拿下48枚金牌,位居榜首,創下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

激動的中國觀衆們每天期待着新的摘金時刻集錦。陳一冰形容,那天后,自己體會到了什麼是“一夜成名”,多少有點膨脹。

那時的陳一冰也曾想過賽後即退役,因爲年紀和傷病,他本想在最輝煌的時刻爲職業生涯畫上一個完美句號。

但彼時,體操男隊的李小鵬、楊威等3位老將同時退役,體操隊青黃不接,作爲資歷最老的隊員,陳一冰又一次臨危受命,成爲了國家男子體操隊的隊長。

本可以畫上的句號,被改成了逗號——他意識到,自己的背後還有團隊和責任。

從一人埋頭苦練,到帶領團隊,身份的轉變並沒有改變陳一冰身上那種敢闖敢拼的勁。

整頓行囊、繼續前行,他依然是那個倔強的“吊環王”,咬牙、使勁、不放鬆。

管理年輕隊員,陳一冰沒什麼特別的經驗,只有一條——以身作則、盡心盡力。

“他們進館,我要比他們更早,來管理他們所有的生活細節,小到統一的服裝起居。”

隊員需要完成的訓練量,陳一冰也從沒偷過懶。

2012年倫敦奧運會,又一個四年,中國體操男隊圓滿完成了團體奪金任務。

雖然陳一冰自己在吊環項目和金牌失之交臂,但這塊團體金牌,不負衆望。

十多年的競技體育生涯,問起陳一冰印象最深刻的比賽,他的回答都是自己失誤那幾次。

“05年的東亞運動會,05年的全運會,09年的世錦賽,大部分都是我沒比好。”

有不少遺憾,也有很多瞬間讓他釋懷。

"對手的認可、觀衆的認可,包括賽後的記者,都說一冰都很好。”

奧運選手的標籤只能陪伴一程,褪去榮光,陳一冰開啓了自己的下一重身份。

退役運動員只能去做教練嗎?他覺得不是。

“一個體育人應該能做更多的事,不只是體操。”

退役第一年,他回到了天津體操中心做管理工作,但很快就退出體制——

這位“吊環王”,最終也走出了前輩李寧的路徑,加入創業大潮。

他掉轉方向,把目光放在大衆體育上。

時值互聯網創業大潮,他預感到時機來了,2015年,他創立自己的公司,通過互聯網向大衆推廣體育訓練課程。

選擇大衆體育教育,是看到這塊的缺失。

他發現,很多學生的運動習慣都埋着隱性的危險,阻礙關節的成熟。

競技體育或許少有人接觸,但大衆體育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最直觀的,它關係到身體的健康成長。

但從高樓到平地,曾經的運動員要化身創業者,過程並不一帆風順。

過去,陳一冰經歷的是數十年封閉枯燥的體育訓練,毫無社會經驗和創業經歷。

他選擇放低姿態,從初學者的身份開始慢慢摸索。

面對學生,他只當自己是個體育老師。

“等他們長大了,也許能想到自己小學時被奧運冠軍訓練過”,這是陳一冰藏起來的小驕傲。

把自己幾十年的運動經驗傳授出去,培養學生對運動的正確理解,是陳一冰最大的期望。

從奧運冠軍到公司董事,身份標籤在切換,但陳一冰心裡始終有條主線:

用運動,和世界對話。

逐漸迴歸普通人生活的陳一冰,也遇到一些大家都會有的“幸福的煩惱”。

比如減肥。

三十歲以後,曾經的奧運冠軍也不可避免面臨“發福”這一難題。

在過去,嚴格的體育訓練要求運動員控制飲食和體重。營養師、康復師的規劃下,他的飲食非常枯燥,吃多少要拿秤來精準把握。

退役後,陳一冰第一個願望就是和爸媽旅遊,吃所有想吃的東西。

突然的放縱後,他整整胖了30斤。

作爲體育教師,這樣的身材實在沒什麼說服力,於是他又用了三個月時間,把多出來的脂肪減了回去。 大衆普遍的身材焦慮,陳一冰也會有。

但他並不認同“白瘦幼審美”,也不覺得男生一定要追求高壯和肌肉。

他跟學生多次強調,不要把運動等同於好身材,也不要刻意追求好身材。

除了分享減重30斤的心得,他甚至還會在公衆平臺曬自己的家庭,撒一些“狗糧”。

陳一冰和妻子單競緹相識於英國,當時單競緹是同聲翻譯,陪他一起度過了7天。

回國僅僅兩個月,兩人便領了證,很快,陳一冰投入到了丈夫和父親的角色之中。

回憶起來,他說這是一段“特別的緣分”。

一見鍾情,覺得對方就是自己心裡的那個人,電光火石之間,愛情就變成了婚姻。

太太內心強大,女兒乖巧可愛,37歲,大風大浪之後,陳一冰說,太太和女兒是自己的踏實後盾。

大衆眼中,陳一冰的名字可能和“吊環王”綁定;

奧運冠軍這個身份,是他幾十年爲職業付出的迴響;

而“第二名”的遺憾,讓他更有勇氣一往無前;

至於創業者的身份,則磨練了他的心態,帶給他第二次巔峰;

後來,他又成爲一位老師、一位丈夫、一位父親,迴歸“普通人”的生活。

從光環上的吊環王,到眼前的陳一冰,用運動,他向世界開展了一場場不同主題的對話。

是他告訴世界,人生,從來不止有一種可能性。

本欄目由本站文創X小紅書合力打造,更多獨家專訪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