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該如何活下去?

東芝籌劃的“一分爲二”的企業改造方案,經過一場激烈爭吵的股東大會之後,終於沉靜了下來,結果是沒有通過!

多數股東們認爲,維護東芝的整體性,比滿足大股東們的利益要求,更爲重要。

但是,作爲一家創業於1904年的百年製造企業,東芝走入了迷茫:該如何活下去?

“東芝”的名字,如雷貫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它的廣告就上了中央電視臺。在許多人的記憶中,東芝是一家生產電視機、電冰箱、電燈泡的白色家電公司。但其實,東芝是一家社會基礎設施服務公司(核電、天然氣、家電、醫療設備、電梯、電腦),也是一家半導體研發公司,也是一家半軍工企業,是日美宙斯盾反導系統的重要研發者。員工總數達12萬人。

東芝曾經是日本人的驕傲,它與索尼、松下、日立、夏普、NEC、富士通、三菱電機組成“日本軍團”,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橫掃世界市場,爲日本成爲世界經濟大國,立下過汗馬功勞。

但是,一家企業命運變遷,不只是因爲時代與市場的變化,還取決於經營者的智慧與決策力,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的變異組合,一旦有一方出現傾斜,必將引來一場災難。東芝便是如此。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制訂“核電發展戰略”,提出了“核電要佔30%”的目標。從60年代開始就致力於核電設備製造的東芝公司,於2006年花費5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最大的核電企業——西屋,東芝一躍成爲全球最大的核電公司。

但是,美好日子沒過幾年,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大海嘯發生,東芝的命數發生劇變:由於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巨大的核泄漏事故,日本宣佈暫停全國64座核電站的運營,凍結核電發展計劃。歐洲一些國家也宣佈放棄核電。

投資巨大的東芝核電事業,瞬間變成了巨大的包袱。

讓東芝墜入深淵的,正是東芝收購的這一家西屋公司。

2015年,美國西屋公司鉅虧12億美元(約79億元人民幣),卻被抹得風平浪靜。東芝公司對於這一家子公司做假賬問題,也許是真的不瞭解,也許是採取了默認,不管如何,這一問題,

最終演變成“東芝假賬事件”,導致東芝股價暴跌40%以上,2016年度的最終赤字規模達到了1萬億日元(約500億元人民幣)。

股東開始不買賬,於是,東芝問題從“外亂”變成“內紛”。

爲了填補股價暴跌和西屋鉅虧的損失,東芝不得不砸鍋賣鐵,把公司最賺錢的兩大事業——醫療設備和半導體拋售了出去,同時也把白色家電和電視機事業,賣給了中國企業。

但是,這一切的努力,依然止不住嘩嘩流血。尤其是,當軍工事業(半導體系統)被剝離之後,在政府的眼裡,東芝已經變成了與國家安保毫無關係的企業,股價更跌,最後不得不從東京股市退市。

無奈之下,東芝開始接受美國高盛公司牽頭的60家基金公司的6000億日元的集團出資,這一投資集團事實上控制了東芝50%以上的股權。從此,東芝走上了當年三洋公司走過的噩夢之路,整個經營開始遭到資本的綁架。

2018年,東芝邀請了著名的金融專家車谷暢昭出任公司社長。車谷把東芝的石油天然氣事業賣了,把營業利潤達不到5%的子公司孫公司關了,把該清理的債務還了,公司開始走上一條“無債經營”之路。2021年,公司重新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車谷暢昭也功成身退。

雖然東芝已經重新上市,但是市場對於已經乾癟的東芝並不看好,股價一直低迷,這引起大股東們的再度不滿。

投資集團等大股東們於是提出了一個“一分爲二”的方案,要求東芝把剩下的幾大事業分割成2家公司,尤其是把IT服務事業、半導體制造設備事業、空調事業賣掉,來回報基金方的投資利益損失。但是,這一方案,無疑的就是要解體“東芝”,讓東芝最後變成第二個“三洋”,在地球上消失。

在今年3月24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戶上,這一方案遭到了多數股東的抵制。積極推進“一分爲二”方案的網川智社長爲此被迫辭職。

接下來,東芝的路該怎麼走?

新上任的社長島田太郎出身於德國西門子,曾經擔任過日本公司社長、西門子總部專務執行董事、數碼事業本部長。

今年56歲的島田社長在就任的記者會上表示,公司將擴大大數據和智能高速電梯製造事業,尋求東芝的再生,但“一分爲二”依然是選擇方案之一。

東芝迷走中,能否活下去?前途依然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