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芯股份擬收購礪算科技部分股權 國產計算芯片模式尋路
官宣意向3個月後,東芯股份一筆收購事項正式落定。
8月20日,東芯股份發佈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人民幣2億元向礪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增資,認購後者新增註冊資本500萬元。本次增資後公司持有上海礪算約37.88%股權。
本輪投資不止一家買方。公告顯示,另有其他投資人以相同的投前估值,擬以合計1.28億元向上海礪算增資,認購其新增註冊資本合計320萬元。上海礪算投前估值爲2億元。
此前,業界傳出礪算科技陷入資金危機,無法發出工資的消息。這在公告中也有透露跡象,在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礪算科技兩次財務結算週期的營收都爲0,淨利潤則爲虧損狀態。
這家定位做6nm芯片的GPU公司在無法平衡商業化和研發開支的前提下,陷入創業窘境。
東芯股份在5月份就提出了收購意向,此次正式官宣,有望爲這家先進計算芯片廠商解燃眉之急。只是該案例也讓市場陷入思考,計算芯片廠商該如何在外部巨頭環伺下,走出自己的路?
存—算—聯的構想
根據東芯股份公告,基於戰略規劃考慮與業務發展需要,公司與南京礪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礪傑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宣以方、DEHAI KONG、I-sing Roger Niu於2024年8月19日簽署了《礪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投資協議》及《礪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投資協議之補充協議》。公司擬以自有資金人民幣2億元向上海礪算增資。本次投資完成後,不會導致東芯股份合併報表範圍發生變更。
本次被收購標的上海礪算,其原本被南京礪算科技100%控股。
企查查信息顯示,2021年成立的南京礪算此前出現過三次融資記錄。2022年天使輪融資數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萬物資本、將門創投、協立投資、達泰資本、均石創投、海松資產等。同年的Pre-A輪融資超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君桐資本、哲方資本、活水資本、達泰資本等。2023年另有一筆股權變更,涉及投資方包括君桐資本、涌潮聯發私募基金、錢塘創投等。
不過按照公告表述,此次收購背後可能還涉及礪算科技在多地主體的重組。
公告顯示,本次被收購標的上海礪算在2023年度淨利潤約虧損1.45億元,扣非淨利潤約虧損1.32億元。2024年上半年淨利潤爲虧損9789.73萬元,扣非後淨利潤爲虧損5565.51萬元。這兩個財務週期的營收均爲0。
但其中也提到,該數據爲經審計的標的公司模擬財務報表。即假設南京礪算與上海礪算在2024年6月30日完成了內部重組,南京礪算將所持礪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上海礪算,同時上海礪算受讓了南京礪算全部的資產、人員、業務並終止了已授予的員工期權。
更受關注的是,此次作爲上市公司主體率先披露收購意向的東芯股份,其業務主要聚焦在存儲器市場,且接近一半收入來源爲NAND Flash閃存市場,爲何其會有跨界計算芯片的規劃?
該公司此前曾在多次投資者交流中指出,將以存儲爲核心,向“存、算、聯”一體化領域進行技術探索,提升營收體量,分攤週期風險。公司將大力發展在工藝技術、使用環境、可靠性等方面比消費級、工業級存儲芯片要求更高的車規級存儲芯片,實現車規級閃存產品的產業化目標。
這裡提到的“算”,就與礪算科技有了關聯。公告顯示,東芯股份認爲,其與標的公司上海礪算的業務具有一定協同性。後者研發的圖形渲染芯片需要DRAM存儲器的支持,並配備了DRAM存儲器的接口。東芯股份目前已經佈局了利基型DRAM產品。兩家公司相關團隊可通過軟硬件適配、工藝優化等合作方式,促進雙方產品在性能、功耗等方面進行優化和提升。
不過當前,DRAM業務對東芯股份的業務佔比較小,按照2023財年收入計算,DRAM業務僅貢獻約9%的收入,但毛利率卻是公司旗下主要硬件產品中最高,達33.84%。由此可見二者若後續完成良好協同,將有望打開新發展機會。
衝刺6nm芯片
作爲瞄準先進製程工藝發展的GPU芯片廠商,礪算科技曾被寄予厚望。
根據“南京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平臺2023年4月發佈的消息,礪算科技正基於自研盤古架構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GPU產品——TrueGPU圖形芯片。據悉,其自研架構已支持擴展到16384個計算核心,數量上與國際一線企業產品相同。
彼時高管團隊提出,有信心在當年年底,將國內第一顆6nm高性能圖形GPU推向市場。
礪算科技聯合創始人孔德海曾解釋,爲了起步更容易,目前大部分專注圖形渲染的GPU公司都在從第三方採購IP核。礪算科技卻逆勢而行,堅定走自研路線,將整體芯片設計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還曾暢想,“我們的產品在設計時就很有針對性,性價比很高。未來如果能順利在國內市場流通,我們的電腦就可以用上國產GPU。這也就意味着,大家在購買電腦時有了新的選擇,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顯示性能的電腦。”
東芯股份的公告也顯示,上海礪算堅持自研架構,產品可實現端、雲、邊的主流圖形渲染和AI加速,對標主流GPU架構,與外部生態無縫兼容,力爭解決國產主流完整GPU架構自主化的關鍵問題。
但定位6nm先進工藝製程的背後,無疑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創始團隊的融資能力和商業化能力也尤爲重要。
據披露,目前,礪算科技的G100圖形渲染芯片產品已完成市場規格定義、架構設計、ASIC設計、模級和芯片級驗證、軟件仿真、硬件仿真,以及大部分後端設計,正進行接口IP集成以及最終驗證。
以上研發工作完成後將可以交由代工廠進行流片,後續還需進行封測、功能和性能測試、送樣、驗證等階段。此次獲得融資後,礪算科技將有能力進行正式流片。後續其還將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因此後續標的公司在產業化成功前,仍有進行外部融資的需求。關於後續的融資安排,標的公司將根據產業化進度,視情況尋求融資機會。
這意味着,此次融資並非終點。礪算科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依然面臨外部挑戰。
國產計算芯片尋路
根據披露,礪算科技的三位創始高管都有不俗的既往履歷。總裁宣以方、聯合創始人孔德海、CTO牛一心三位均在硅谷老牌GPU公司S3工作過,經歷了多款“全球首個”產品的設計與落地,擁有近30年的GPU芯片開發、量產經驗。公司研發人員佔比88%,不乏來自“清北復交”的專業人才。
但如今公司面臨經營難題,實際上與國產GPU發展背景息息相關。海外GPU巨頭英偉達在2006年就開始重金投入,構建其護城河之一CUDA生態,至今有450萬開發者支持;同時自研內核架構並不外售。
國際上的後來者AMD近些年勉力追趕,並通過收購軟件、硬件等方面公司來逐漸完善其GPU生態能力。雖然份額在逐年上升,但相比英偉達的市場地位依然有較遠距離。
這遠不是近些年來才陸續成立的國產GPU公司所具備的環境和資金能力。
在近日舉行的滴水湖中國RISC-V產業論壇上,北京大學講席教授謝濤對國內發展AI產業提出他的觀察。
GPU是AI芯片的重要門類之一。當前國內發展計算芯片,一大核心難題就是建立生態,因此如何藉助新技術趨勢構建生態,也是備受關注的命題。謝濤指出,在軟件生態適配方面,主流AI公司主要採取兩種路線:其一是主流GPGPU公司採取兼容英偉達CUDA軟件生態的方式,但這從長遠看還是受制於人;其二是走非CUDA路線,但整體呈現小、散、弱的局面,國內高端AI芯片企業達40餘家,軟件棧層面各自爲戰,整體市場份額不足10%。
他認爲,要建立高水平的(芯片)計算技術體系有三種分類:A體系類似“高鐵模式”,即源頭創新來自海外,強調“全兼容”,從應用發揚光大。但如果得不到繼續支持,將受到較大沖擊。
B體系類似“北斗模式”,強調“全自主”,自己發明和創造指令集,這條路線也很重要,但畢竟是從頭做起,生態建設將經歷較爲緩慢的過程。
C體系類似“5G模式”,採用“全開放”道路,全球一起建設生態,最終將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謝濤指出,A體系類似加入CUDA生態,但可能會面臨容易被英偉達牽着鼻子走的難題;B體系屬於繞過CUDA生態,的確有長期佈局的必要,但國家層面還需要着手培養系統軟件、編程人員和編譯器人才等,推動建設軟件生態等方面着力;C體系是近些年國際大廠均開始關注的開源架構RISC-V,其特性也讓業界探討是否可以參考過去開源安卓撼動iOS的模式,該路線或許有望正面撼動CUDA生態。
至於RISC-V新架構,其作爲CPU芯片的主要架構,該如何借力發展AI芯片?
謝濤表示,歷史上是PC成就了X86架構,未來期待AI的發展機會成就RISC-V生態。
當前用RISC-V架構發展AI芯片,他指出有兩種模式:其一是適合低功耗領域的緊耦合模式,以CPU主幹爲骨架,集成在CPU內部,共享PC、寄存器堆等流水線單元,只是在執行單元部分增加了矩陣或向量單元。
其二是適合大算力領域的鬆耦合模式,即外掛在CPU上,會有自己獨立的流水線、寄存器堆、緩存等,其本身作爲“協處理器”的定位,可以接受來自一個或多個CPU的指令,異步地執行不同CPU提交過來的任務。
當然前面提到的都是產業發展思路以及需要警惕的方向,由不同主導廠商推動多路線並行不失爲一種路徑,但也更需要適時借力國際開源社區生態和國際標準,以推動AI芯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