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打主人”的司卡班,被狠狠偏愛的小人物

法蘭西喜劇院《司卡班的詭計》

◎曹雪盟

這兩年,法蘭西喜劇院的多部佳作“密集”與中國觀衆見面。劇院爲紀念莫里哀誕辰400週年重排的《吝嗇鬼》和《僞君子》,去年以戲劇影像放映的形式被引進中國。今年夏天,同樣藉由影像,國人得以看到這家古老劇院對莫里哀作品《貴人迷》的全新解讀。這個秋天,復排於2005年、由德尼·波達利德斯導演的《大鼻子情聖》再度放映,儘管與首演相距已久,但原作的浪漫憂傷與舞臺演繹綻放的華彩,依舊令人心旌搖盪。最近,在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的舞臺上,時隔13年再度來華的法蘭西喜劇院帶來《司卡班的詭計》,觀衆得以現場領略一出原汁原味的古典主義喜劇。

丟開風雅愛平民

《司卡班的詭計》是莫里哀創作晚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故事圍繞兩對年輕人的愛情展開:好朋友奧克塔夫和萊昂德爾各自都有了心上人,但他們的父親阿爾岡特和熱隆特卻都要棒打鴛鴦。無計可施的兩人,求助能說會道、善察人心又“詭計多端”的僕人司卡班。司卡班使出種種計謀,設計了一系列巧妙的辯駁、說服和僞裝,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皆大歡喜。

莫里哀的許多作品中都不乏生動鮮活的僕人形象。除了司卡班,《吝嗇鬼》的雅克、《僞君子》的桃麗娜和《貴人迷》的妮考爾等角色也都豐滿立體、個性鮮明。他們不再是舊喜劇中丑角般的僕人,而是“頭腦清楚、性格開朗、言語鋒利、大膽潑辣,富有反抗意識”(鄭克魯,《外國文學史》)。

與他們的聰明相比,劇中的主人則往往才智不足、軟弱無能。比如《司卡班的詭計》中束手無策的奧克塔夫和萊昂德爾,以及他們各自專制、吝嗇、被耍得團團轉的父親。有研究者認爲,莫里哀對僕從角色的喜劇性力量的挖掘和多重功能的重視,既是對古典戲劇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也對後世戲劇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如18世紀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作品《費加羅的婚禮》中,主人公費加羅的身上就不難看到司卡班的影子。

莫里哀的藝術創作還從民間戲劇中獲得了豐沛滋養。《司卡班的詭計》帶有鮮明的意大利即興喜劇色彩:貪婪吝嗇的商人,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的情侶,以及最重要的、狡猾的僕人;故事的發生地也被設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個港口。而除了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靈感,莫里哀作品中對權威的諷刺、對社會弊病的抨擊等,也展現出鮮明的平民屬性。如同本劇導演德尼·波達利德斯所言:“莫里哀離開了偉大的法蘭西大人物、關鍵角色、凡爾賽的花園、標籤的限制,借鑑了泰倫斯的《福爾彌昂》、普勞圖斯的喜劇和法國民間鬧劇中的喜劇橋段和手法,採用了羅特魯、西拉諾·德·貝爾熱拉克(著有《受人愚弄的學究》)的情節,竭盡所能地編造他的詭計。”

《司卡班的詭計》上演後受到平民觀衆的熱烈歡迎,卻不符合宮廷藝術的口味。莫里哀的朋友、宮廷詩人布瓦洛便批評道:“可惜他太愛平民,常把精湛的畫面用來演出那些扭捏難堪的嘴臉;可惜他專愛滑稽,丟開風雅與細緻,無聊地把塔巴蘭(17世紀初法國民間劇演員、中世紀民間鬧劇傳統的繼承人)硬結合上泰倫斯……他哪裡還像是一個寫《恨世者》的作家!”

笑鬧背後見諷刺

今時今日再看《司卡班的詭計》,會發現這出莎士比亞《無事生非》式的喜劇,故事情節並不複雜,立意難稱新鮮,結局可以預料,但它依然擁有長久的生命力,數百年間一次次在劇場裡收穫笑聲與掌聲。此次在人藝上演的這版《司卡班的詭計》,2017年在法蘭西喜劇院首演時,創下連演43場一票難求的盛況。

中國的創作者對《司卡班的詭計》這個故事也有不少搬演。福建京劇院曾將其改編爲京劇,並在法國上演;香港話劇團的《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則將《司卡班的詭計》的情節背景放在武俠江湖之中,兩個家庭變成了兩大門派,還融入了港片的無厘頭風格。

相比於《僞君子》《吝嗇鬼》等劇作,《司卡班的詭計》並非莫里哀諷刺最辛辣的作品,但在愚弄與被愚弄間的每一處揭露與抨擊,都擲地有聲,入木三分——

或是司卡班說服阿爾岡特不要打官司的理由:“可是告狀您就得出錢;傳票要錢;登記要錢;代訴要錢;出庭、答辯、提證件,還有代訴人的代訴日,樣樣要錢。”

或是萊昂德爾的情人澤耶比內特對愛情潛在問題一針見血地剖析:“情人變心倒不是最可怕的。我們自然可以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優點來吸引心上人;在這種事情上,我看最可怕的是父親的權力,碰到它,任何優點都沒有意義。”

又或是司卡班講出的人生哲理:“一帆風順的愛情其實寡味,過久了幸福生活,我們也嫌膩味。生活需要忽起忽落,困難越多,勁頭兒也就越衝,樂趣也就越大。”

——總有某個句子、某個橋段能喚起似曾相識的生命體驗,慨嘆也好,認同也罷,體味到笑與鬧背後那一點冷峻一點悲。

高能表演添新意

導演德尼·波達利德斯在創作《大鼻子情聖》時就秉持高度還原時代特徵的審美,此次他同樣要製作一出“莫里哀時期”的《司卡班的詭計》。當時,莫里哀創作這部沒有舞蹈和音樂的作品,是因爲劇院正在進行擴建,他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維持劇團運轉。如今,舞臺上再現了300多年前的演出實景:港口堆積着漁網、一籠魚蝦和各類工具、木板等雜物;尚未拆除的腳手架豎立在舞臺一側,演員們攀上爬下;樂池空間被利用起來成爲劇中的地窖,豐富舞臺調度。

對一出喜劇而言,如何完成文本到表演的轉換,怎樣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傳遞出文字背後的意蘊,考驗着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功力。此版演出中,一些段落的表演在原作基礎上做了極大豐富,調動多種感官和表現手段。例如第二幕第三場中,萊昂德爾以爲司卡班將他的戀情告密給父親,不斷逼問司卡班。劇本中的描寫只是萊昂德爾拔劍在手,數次“打算砍他”,而此版演出則用了多種方式展現逼問場景:用劍刺、往司卡班的褲子裡塞魚蝦、將他的頭按進水桶……用誇張的肢體動作搭配司卡班始終抓不住重點的“坦白”,累積喜劇效果。

再如第二幕第七場中,司卡班以萊昂德爾被綁架爲由向主人熱隆特要錢,愛財的熱隆特不願給又不得不給,兩人不斷拉扯。熱隆特的錢袋由一條長長的繩子牢牢掛在手腕上,拿出錢袋後,司卡班伸手要接,他卻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反覆“拋出—收回”,還甩着錢袋在空中畫圈,之後又揣回兜裡。司卡班再次拉拽,熱隆特死死捂住錢袋,拖着司卡班向前踉蹌。無需言語只有動作,便精準刻畫出一個吝嗇又無奈的父親形象。

本劇主演、扮演司卡班的本傑明·拉維赫尼舞臺與銀幕雙棲,他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奇蹟之味》中,他是患有阿斯伯格自閉綜合徵、集敏感脆弱與溫柔智慧於一身的天才;《阿德里恩的異想世界》裡,他又成了活在幻想世界中的內向宅男,有着奔騰的腦洞和異常細膩的內心。

在《司卡班的詭計》中,本傑明·拉維赫尼將一個狡黠、熱心、深諳人性、帶着市井氣的僕人形象演繹得惟妙惟肖。他瘦削高挑的身體迸發出巨大能量,唱歌、彈琴、口技、肢體表演……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最有趣也是最難演的“打口袋”情節中,司卡班向熱隆特謊稱仇人找上門,騙他鑽進口袋躲避一陣,藉機將熱隆特吊起來一頓毆打報復。這段表演中,司卡班要一個人扮演一名劍客、一隊士兵等多個人物,模仿不同人物的腔調,且在不同人物間高頻切換、反覆跳進跳出,還要用聲音模擬各種聲響動靜、製造緊張氣氛。據說莫里哀曾經親自扮演司卡班,因爲劇團裡只有他能夠勝任如此高難度的表演。

縱觀此次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上演的多部國際作品,除了劇作本身的文學性與解讀的多義性帶來極大滿足,靈動鮮活的表演也令人眼前一亮。除了《司卡班的詭計》,循環奔走在慾望與命運的“輪盤賭”中的《零祈禱》,將整個劇場變成表演空間、不斷奔跑翻滾吶喊呢喃的《海鷗》,以及時長近8小時的“戲劇馬拉松”《大師與瑪格麗特》等演出中,都能看到有血有肉、真誠飽滿的表演。這樣的表演敲打着人們的神經,也確證着戲劇的力量是如此澎湃,如此蓬勃。

供圖/北京人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