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美秀美術館裡的美學經濟

和幾位朋友包了一臺車遊日本關西。我們從大阪出發,沿着琵琶湖走,造訪紫式部寫《源氏物語》的石山寺,夜釣日本海。出發前,我隨手google了行程,發現美秀美術館距離石山寺只有36分鐘車程,建議大家一同去走走。

原本不在計劃中的造訪,意外地成爲一堂寶貴的課程,讓我重新思考美學經濟。

美秀美術館像是一座膜拜美的聖殿,由貝聿銘設計,曰本企業家小山美秀子創辦,她的信仰和對美的執着,使這座美術館成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

貝聿銘以「隱」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爲主題,設計了一座與自然完美融合的建築。隱藏在山林中的美術館,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踏入其中,纔會發現它的存在。這種建築理念,不僅僅是一種設計上的巧思,更是一種對自然和美的敬禮。

1997年11月開館之後,美秀美術館就被美國《時代週刊》選爲全球十大建築,也迅速成爲國際藝術界的亮點,吸引無數名人和藝術愛好者朝聖。比爾蓋茲、歐巴馬、奧黛麗赫本、史蒂芬史匹柏,每個來過的人都在這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靜謐和靈感。這些評價彰顯了美秀美術館的影響力。

館藏中最珍貴的部分是創辦人小山美秀子一生收集的兩千多件文物,這些文物來自人類過去五千年不同時代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中國,這些歷史的見證在這座深山中的美術館與我相遇,讓我感受到美的力量,也啓發我對美學經濟的反思。

真正的美源於真與善的融合。館裡的每一件文物都帶着真實的力量,這力量來自於它們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價值。這些文物不僅僅是美的象徵,更是人類文明中善的體現,無論是宗教信仰中的慈悲,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和諧,都──展現其中。

美秀美術館的設計本身也體現了對自然和人本的善。貝聿銘在設計美術館時,將建築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尊重自然的力量,讓建築與環境和諧共生。提醒世人,只有當真與善相結合時,美才會自然流露。美不僅僅是表面的裝飾,更必須根植於真實的文化價值和對環境的尊重。

美秀美術館本身也是美「無用之用」的最佳例證。不以盈利爲目的,而是爲了讓人們在這個靜謐的山谷中,尋找到心靈的寧靜與啓發。這種無條件的美,帶來無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這也讓我反思,臺灣在推動美學經濟時,是否過於注重短期的財務回報,而忽視了美的長遠價值?

行走在美術館的長廊,周圍的寧靜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成,讓人感受到一種深層次的靈性力量。這種力量無法用金錢衡量,它超越物質的限制,直接觸及心靈,帶來心靈的提升。

臺灣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是否忽略了超越物質的美學價值?是否過於注重可見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心靈和靈性的提升?

這次美秀美術館的造訪,讓我重新審視了臺灣的美學經濟。從「有真有善才有美」的文化根基,到「美的無用性和無條件性」的純粹追求,再到「美的至高價值」對心靈的滋養,美秀美術館展現了一個不以物質爲導向的美學經濟範例。

真正的美學價值不只在於表面,更在於能否帶來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