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黑悟空與臺灣的文化選擇

中國大陸首款3A大作遊戲「黑神話:悟空」全球熱賣。(路透)

《黑神話:悟空》全球發售的那天,我正好在日本大阪訪友。這件事在日本沒有引起太多媒體關注,卻在臺灣成了熱門新聞。

到目前爲止,這款被網民簡稱爲「黑悟空」的電玩遊戲,已經在全球創造了超過5億美元(約新臺幣150億元)的產值。對比之下,行政院最近剛覈定給臺灣文化部2025年的總預算卻是新臺幣303.93億元。兩個數字相映之下,一方面展示了中國對於全球進行文化輸出的雄心,另一方面也凸顯出臺灣在文化工作上所投入的情況。

《黑神話:悟空》電玩在臺灣掀起了熱潮,成爲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有人擔心這會是另一次中國文化侵略的開端,有人痛罵臺灣資訊產業不長進,說20多年前在中國電玩市場不可一世的《仙劍奇俠傳》如今安在?

但是玩家普遍的評價都是,這款遊戲以孫悟空這個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爲核心,結合了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和精緻的戰鬥系統,所以能迅速獲得了市場的青睞。並沒有人談到文化元素爲這遊戲帶來什麼加值,玩家在意的永遠只是遊戲好不好玩。

然而,深入剖析黑悟空的成功,其背後有許多日本電玩的痕跡,只是注入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而已。甚至有人認爲,這遊戲中隱藏着中國年輕世代對自由和民主的渴望(比如遊戲中的主角不想成仙佛只想當個自由人)。

遊戲界素來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說法,《黑神話:悟空》就是這樣一款作品。它在戰鬥系統、角色變身和故事敘述方式,都能看到日本經典動作遊戲的影子。無論是《惡魔獵人》系列的哥特美學,還是《仁王》的精妙操作介面和打鬥,甚至是《只狼:暗影雙死》的文學化敘事,黑悟空都從中汲取了大量靈感,並融合進電玩故事中。

臺灣社會長期受到日本電玩文化的深刻影響。自八○年代以來,日本遊戲以其創新性和娛樂性在臺灣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無數臺灣玩家從小就在《超級瑪利歐》、《快打旋風》和《太空戰士》等遊戲中成長。這種文化上的浸潤,使得臺灣玩家對《黑神話:悟空》這類仿效日本風格的遊戲產生了無阻力的親近感。有人認爲,臺灣對這款遊戲的熱愛,並非因爲其中華文化的底蘊,而是那種熟悉的日本電玩所帶來的娛樂體驗。

臺灣在政治上長期推行「去中國化」,這種趨勢不僅體現在政策上,也滲透到文化領域。隨着臺灣年輕一代在教育和媒體上受到更多的本土化和國際化影響,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在臺灣逐漸減弱。

相形之下,日本流行文化,以細膩的表現和豐富的內涵,長期贏得臺灣社會的認同。因此,儘管《黑神話:悟空》試圖在其中傳達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在臺灣,它更像是披着中國神話外衣的日本電玩作品。

展望未來,臺灣的文化認同或許將更加偏向日本,而非中國。這種趨勢不僅僅源自政治上的分歧,更是文化心理上的自然選擇。臺灣的年輕一代在日本動漫、電玩、電影的包圍下,早已形成了對日本文化的強烈認同感,這樣的認同,也反應在年年增長的赴日旅遊人口數字上。

當《黑神話:悟空》成爲臺灣社會的熱話題時,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款遊戲的成功,更是臺灣文化選擇的信號燈。未來的臺灣,或許將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文化道路。而這條路,會不會與中華文化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