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奸臣”讓粉絲失望 虛擬誇讚不如生活治癒

來源:北京青年報

“電子奸臣”讓粉絲失望 虛擬誇讚不如生活治癒

年輕人要努力在現實中尋求情感支撐與共鳴

在當下快節奏的數字時代,一個名爲“電子奸臣”的博主羣體在網絡世界裡冒了頭。

他們將日常生活習慣中的小瑕疵、性格上的小缺陷“合理化”,把那些阿諛奉承的“諂媚之辭”精心包裝成“順耳忠言”的模樣,在網絡上發佈視頻。這使得屏幕前的受衆彷彿置身於古代宮廷之中,沉浸在被“衆星捧月”的虛幻滿足感裡,自我感覺得到了所謂的“治癒”。

心理專家認爲,那些沉醉於“電子奸臣”甜言蜜語中的“賽博皇帝”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僅憑這種誇讚根本無法解決現實中的困境,也不可能讓人獲得真正的慰藉。大家終究還是要努力在現實生活中尋求情感支撐與共鳴。

“電子奸臣” 年輕人的新型“賽博食糧”?

“陛下做什麼都是對的”“普天之下,誰敢忤逆陛下”……

古往今來,“奸臣”向來被世人唾棄鄙夷,可誰能想到,近日竟有年輕人將“電子奸臣”視頻當做新型“賽博食糧”。

“電子奸臣”博主們在發佈的視頻中,大多會抱手作揖、滿臉堆笑,極盡誇張之能事,用各種肉麻的讚美之詞討好屏幕前的所謂“陛下”或者“皇帝”。他們不遺餘力地吹捧,即使某些行爲或決策在現實中並不合理或不值得稱讚。

放眼“電子奸臣”博主的粉絲羣體,基本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中的大多數都坦言,自己心裡其實明白得很,“電子奸臣”的那些誇讚多是虛情假意、阿諛奉承,不過是形式上的花架子,毫無實際意義和價值。

明知這些誇讚會令人變得“昏庸”,年輕人爲什麼還愛看“電子奸臣”?

小楊作爲“電子奸臣”類視頻的忠實觀衆,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看‘電子奸臣’主要是爲了放鬆,偶爾也能獲取一點情緒價值。”

目前,小楊正在家準備“二戰”考研,平時的娛樂放鬆時間很短,“閒暇時打開抖音,電子奸臣是我必看的。一開始看封面覺得沒什麼,突然聽到叫我‘陛下’,興趣莫名就起來了。”

小楊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電子奸臣”視頻標題叫《與衆不同的您》,這個視頻只有短短十幾秒,臺詞也只有那麼幾句,他都能背下來了,“‘有些人是上山的人,有些人是下山的神’,我當時就覺得這臺詞挺押韻的,有點意思。”

週週則是獨自在武漢打拼的上班族,也是“電子奸臣”視頻的受衆之一。工作中的煩心事會讓她心情低落,無人傾訴時,她發現看“電子奸臣”的視頻能神奇地改善心情。“就像在接受鼓勵式教育,能激發我的工作熱情。”週週說道。

“誇誇羣”如何變種成了“電子奸臣”

“電子奸臣”吹捧“網絡皇帝”的這股流行風,應該與四年前興起於高校的“誇誇羣”脫不了關係。

四年前,“誇誇羣”由復旦大學的“哈哈羣”演變而來,後來一度在網絡平臺上爆火,又衍生出“職場誇誇羣”“城市誇誇羣”等,網購平臺上甚至出現了付費誇誇的服務。也是從那時起,年輕人對於“被誇讚”的需求顯現出來。

在“誇誇羣”沉寂後的幾年裡, 網絡上的“誇誇文學”依舊活躍,互聯網也涌現出一批專門“夸人”的視頻博主。這些視頻通常打出的標籤是“#彩虹屁”。和“誇誇羣”不同,這些“彩虹屁”視頻中的誇讚語言並非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純粹的“無厘頭”誇讚,配上博主浮誇的肢體語言,已頗具“電子奸臣”的雛形。只不過在稱呼上,使用的還是“你”“我”,而非“陛下”“微臣”等。

大學生小李也曾是“誇誇羣”的一員,在她看來,進“誇誇羣”求誇和刷視頻被誇最大的區別在於,在“誇誇羣”裡被誇的同時還要費心去誇羣裡的其他人,“比起互動,我更享受只被誇讚的形式”。

“他們這個夸人(視頻)的賽道挺卷的,臺詞總能翻出新花樣。”小李說。當“彩虹屁”視頻的誇讚進階爲“電子奸臣”的“進諫”後,小李更加喜歡“電子奸臣”類視頻,“感覺它比彩虹屁視頻裡的諂媚意味更大,看起來更有爽感。”

不過,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目前“電子奸臣”類視頻雖然形式花樣百出,但內容也有些雷同。“電子奸臣”們都是對平時生活中可能會被教育或被貶低的行爲進行吹捧,比如將“好吃懶做”說成“陛下貴體,不宜勞累”,將“一直躺着玩手機”美化爲“陛下勞累一天,玩會兒手機怎麼了”等等。

年輕人爲什麼如此需要被肯定?

如今,“電子奸臣”的刷屏現象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曾經在社交平臺上備受矚目的“誇誇大會”。而北青報記者發現,誇誇會卻已基本淡出人們的視野。

回溯到2021年,彼時線下誇誇會活動在衆多城市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如今,“女孩誇誇會”雖然依舊是俱樂部的常規項目,但報名參與的人數較之前大幅減少,“有時候報名人數甚至湊不滿10人,只能改爲兩個月舉辦一次。”主理人貝貝(化名)說。

在貝貝(化名)看來,正是由於深度交流以及挖掘每個人獨特閃光點這兩個核心需求的存在,大衆參與“誇誇大會”的社交成本相對也較高,這也是“誇誇會”不再那麼火爆的另一個原因。

從“誇誇會”演變爲“電子奸臣”,人們獲取肯定的方式則變得更加“短平快”。年輕人只需花費十幾秒動動手指看完一段小視頻,就能獲取類似的滿足感,從而更快地治癒自己。

潮流總是“一茬接一茬”。貝貝認爲,未來,“電子奸臣”的熱潮可能也會逐漸回落,或者再“變種”,但始終存在的是人們對被肯定的渴望。

不過,回到現實中,當虛假被誇的快感散去,虛無感和無力感似乎會變得更加真實。

如今,小楊對“電子奸臣”視頻的熱情已經淡了許多。 一天晚上,當他偶然興起又看了一會“電子奸臣”視頻後,雖然短暫地又有了被打“雞血”的感覺,但到第二天上午他做某年英語一的考研真題時,一篇閱讀就錯了三道題。現實的“敗績”擺在眼前,讓他清醒地認識到“視頻裡誇我厲害的臺詞真的就只是臺詞,啥也管不了”。

所以現在,他寧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實實在在的學習上,“雖然在網絡上誇讚是很讓人開心的,但是網絡畢竟跟現實生活不一樣,不管我們在網絡中受到怎樣的吹捧,在現實中我們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夠坦然接受別人的肯定。”

解讀

“漂亮話”中聽不中用 要從現實中尋求情感支持

新興的“電子奸臣”現象,看似只是年輕人的玩梗之舉,實則映射出他們的社會情緒和生活態度。對此,一起聽聽心理諮詢師閆煜蕾的觀點。

北青報:您認爲一些年輕人喜愛“電子奸臣”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閆煜蕾:一些年輕人在生活中缺乏情感映照、情感理解以及情感支持。當一個人的情感理解和情感支持匱乏時,就極易幻想得到“百分之百完美的情感理解和支持”。但這種完美的幻想又極易破滅,因爲任何人都無法被完全理解,或者說無法讓他人滿足自己的所有期望。

北青報:您認爲什麼人,或者說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更容易沉迷於“電子奸臣”的虛假誇讚?

閆煜蕾:被別人誇讚是我們獲得“自己足夠好”感覺的重要來源。倘若一個人總是需要從外界尋找誇讚,那就表明,這個人在成長時期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讚美和認可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人內心會對自己有極爲糟糕的評價,或感覺自己要用“虛假的人設”來討他人歡心纔可能獲得讚美和認可。在此種情形下,“電子奸臣”能帶來極爲安全的心理滿足感,因爲它不涉及與任何人的真實社交關係,也不存在暴露真實自我的風險。

北青報:從專業的心理諮詢角度出發,您能否給年輕人一些建議,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正確的自我認知呢?

閆煜蕾:大家在享受這種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心理慰藉時,一定不要完全脫離真實的人際關係,而是仍需在現實生活中尋覓能夠給予自己“足夠好的情感支持和理解”的朋友或關係。

最安全的方式是找到一個心理(動力學)諮詢師(動力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流派,關注個體的內心世界,特別是無意識心理過程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爲、情感和思維),來科學消化和處理那些難受的情緒,從而使得調節情緒的能力可以變得越來越靈活和強韌。

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婧懿 實習生 李睿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