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員忘記送餐成特色 民衆喝咖啡體驗「記憶中的空白」
北市大安區巷弄裡一間不起眼的咖啡館,店員熱情的招攬客人上門,其實店員除社工和照顧者外,全是「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圖/方萬民攝)
走進大安區的一處巷弄,映入眼簾的是整排的住宅,而在整排的住宅區中,隱藏了一間極爲不起眼的咖啡廳,僅有一個小小的黑板,上面寫着「年輕失智者咖啡」,昭示着這裡有一間特殊的咖啡廳正在營業中。路過的人們稍微探頭察看,當天負責外場工作的邱大哥熱情走出招呼,「要不要進來喝杯咖啡?我們這裡的咖啡很好喝喔!」看起來與一般咖啡廳並無太大的差別,讓人幾乎難以察覺這裡的工作人員其實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
「記憶咖啡館」,一間不爲營利,一個禮拜只營業一天,裡面的服務人員更僅聘用患有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這是一間可能點餐後卻遲遲不見餐點上桌,還得耐心提醒店員─因爲「他們忘記了!」這裡是臺灣失智症協會提供這羣65歲以前就患上失智症患者訓練的一個場所,希望一方面減緩他們退化速度,又可以持續與社會接軌。
記憶咖啡館沒有華麗裝潢,走的是居家溫馨路線。當記者抵達時,只見咖啡廳坐滿人潮,整間咖啡廳鬧哄哄的,充滿人聲、磨豆機聲、烤箱聲,各種聲音此起彼落,工作人員忙進忙出,甚至認不出到底誰纔是工作人員,更難以想像這些工作人員中,除協助的社工外,全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
66歲的邱大哥在52歲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撿回一命後卻確診失智症,成爲咖啡館的「元老級人物」,主要負責外場送餐作業。(圖/方萬民攝)
而這樣的感覺更不只是記者的錯覺,就連前來消費的客人也分不出來到底誰纔是失智症患者。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已長達14年的66歲邱大哥,當天緩慢的端着裝有咖啡和餐點的餐盤送餐,在替客人送上餐點後,熟絡的和客人攀談,甚至豪言,「以後你們禮拜六都來找我,我請你們喝咖啡!」,逗得客人哈哈大笑,過程中邱大哥親密的和客人們搭肩、合照,若不細問,還以爲是常客來訪,根本看不出來他們其實是第一次光顧。
待邱大哥完成送餐服務後,其中一名客人拉着記者偷偷問到,「他是失智症患者?完全看不出來啊」,點出一般失智症患者其實難以從外貌辨認的情形。不過只要稍微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邱大哥的不同之處,除了在端餐過程中移動速度較爲緩慢外,儘管邱大哥和客人熱絡對話,但對話中會出現短暫的停頓和空白─「他忘記要說什麼了」。
在咖啡廳已經服務4年的邱大哥,可說是咖啡廳成立至今的「元老人物」,但在確診失智症之前,他其實是一家國際貿易物業公司的老闆,白手起家,更將美麗的大學同班同學娶回家,本應是人生勝利組,卻在52歲的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休克,鬼門關前走一遭,儘管撿回一條命,但當他醒來時,認得所有人,卻獨獨不認得和他攜手相伴的摯愛老婆,被醫生宣判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人生從此變調。
臺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更強調,「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圖/方萬民攝)
臺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這樣的發生概率大約爲千分之一,協會還曾接觸最年輕僅27歲的患者。
他強調,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確診幾乎就能算上是一種「慢性病」,而這羣確診的人們中又多是青壯年族羣,這羣人往往在家中多扮演着經濟支柱的角色,只要被宣告確診,對每一個家庭來說,絕對都是一場衝擊。
「協會所能做的,便是針對這羣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提供全面的課程訓練與復健,減緩他們的退化速度。」張育宸說,協會還會在心靈上給予家屬扶持,陪伴他們度過難關,創造一個溫暖而強健的避風港。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