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房跌回十年前,是主旋律電影審美疲勞,還是觀衆沒錢了?

剛剛過去的暑期檔,可謂是近十年來最差的暑期檔電影市場。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今年暑期檔票房遇冷,僅僅只有116.43億元票房,同比下滑高達43.5%,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更是下滑了65%。

暑期檔票房降至2014年的水平,如果算上通脹的實際貨幣購買力因素,那麼今年的票房可能還會更差。

暑期檔票房慘淡,是因爲電影數量少嗎?

答案並不是。

今年暑期檔新片上映量是近六年來的新高,一共有144部電影在暑期檔上映,總放映場次也高達3824.7萬,平均票價40.8元,這個數字也和去年持平。

但相比之下,願意買票進電影院的人更少了。今年暑期檔場均觀影人次僅僅只有7.5人,甚至不如仍未走出疫情的2022年。

今年上半年累計票房較2023年減少25億,也回落到了2016年之前的同期水平,今年暑期檔的觀影人次流失了高達2億人。

電影票房慘淡,如果不是因爲片荒,那麼原因是什麼?

首要原因,還是因爲消費者的電影支出更加謹慎。貓眼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電影觀衆越來越理性消費,僅高收入或重度電影觀衆表示會增加消費,但這羣人佔整體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除了消費降級導致觀衆更理性之外,片子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

遇到好的電影,觀衆依然還是願意買單,但和過去相比,“好電影”的標準正在提高。

不難理解觀衆這麼做的原因,過去收入穩定的時候,一年看十部電影也不在話下,但隨着消費者的支出變得理性,今年暑期檔很多人面對有限的預算,只會選擇一兩部電影觀看,這個時候,電影的質量就更爲重要。

在有限的消費選擇下,電影好壞成了決定消費者走進電影院的唯一因素。

今年暑期檔的進口大片有兩部,其一是《異形:奪命艦》這部電影號稱“一刀未剪”,以及《死侍與金剛狼》的上映,拉動了進口片的票房。

這兩部電影都算是有些許重口的進口片,按照往年的電影市場,這樣的片子很難過審,但在電影市場愈發低迷的今天,這樣的進口片,反而成了拉動國內電影市場的“調劑品”。

靠着這兩部進口片的帶動,今年暑期檔進口片的票房比去年還多了6億元,而去年暑期檔票房有多少呢?

答案是206億元,這是國內電影票房市場最高的一年暑期檔,而今年暑期檔票房回到十年前,但反過來,進口片票房反而多了6億元。

這意味着,國內觀衆正在對國產片“審美疲勞”。

這不難理解,最近幾年因爲某些原因,許多國外大片都未能進口,而在國產片的輪番轟炸下,今年暑期檔觀衆出現審美疲勞,也在情理之中。

要知道,去年國產片當中票房5億元以上的國產片高達6部,但到了今年暑期檔,票房5億元以上的國產片,僅僅只有兩部。

這並非是因爲國產片“不夠優秀”,國產片過去數年也有票房非常好的電影,但由於一些限制,國產片的類型大同小異,觀衆長期觀影之下,缺乏進口片的衝擊,自然也就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今年暑期檔幾部被寄予厚望的國產商業片表現都不佳,其中烏爾善導演的《異人之下》、徐崢導演的《逆行人生》、乃至陳思誠執導的《解密》票房均不及預期。

至於主旋律電影,今年暑期檔的表現也並不好。

其中電影《解密》是最被寄予厚望的大片,但票房只有3.33億,該電影集齊了陳思誠、劉昊然、王寶強這三位金牌搭檔,但最終的電影票房,依然沒有超過5億。

主旋律電影表現不佳,觀衆審美疲勞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原因。

除此之外,電影票價也是一個因素。

儘管今年電影均價和去年持平,但動輒40元一張票的價格,依然令人吃不消。去年不同,去年由於是憋了三年,因此釋放出來的電影需求是很強的,哪怕是百元一張的電影票,依然擋不住觀衆的觀影熱情。

但一年下來,電影市場的報復性消費也基本上迎來完結。

在消費本就降級的今天,一張40元的電影票,價格還是不菲。

一個人40元,一對情侶就是80元,一個三口之家就是120元,如果再算上看完電影后的吃飯消費,差不多就是數百元。

票價本來就貴,如果遇到電影質量不好,題材不佳,觀衆買票進場的概率就更低。

這也能夠理解爲什麼《解密》這樣的大片會在今年暑期檔遇冷。觀衆花費40元進場買票,這差不多是一天收入的五分之一,自然是希望看感官更刺激的電影題材,例如《抓娃娃》這樣的喜劇片,以及《異形》這樣的驚悚片,而《死侍》,更是集搞笑、科幻和驚悚爲一體。

片子夠不夠好看,題材夠不夠吸引人,劇本過不過硬,這成了觀影對電影越來越高的要求。

當口袋裡的觀影預算有限的時候,質量、題材越好的電影,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走進電影院。

至於那種具有濃厚教育意義的電影題材,或許在近幾年的電影市場中可能沒有以前吃香了,在更理性更性價比的追求下,大片或許纔是觀衆的最愛。

暑期檔已經跌回十年前了,今年的國慶檔乃至後面的春節檔,我國的電影市場走向,的確令人揪心。

電影不及預期,怎麼辦呢?

只能是開放。

今年國產片票房突破5億以上的,僅僅只有兩部,在有限的題材裡,哪怕是喜劇片這樣廣受歡迎,但也不能年年拍,每個檔期都拍,因此只能通過開放這樣的方式,去擴大電影受衆,吸引更多觀衆走進電影院。

例如今年的《異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什麼宣發,但靠着驚悚和“一刀未剪”的賣點,依然吸引了大批觀衆成爲自來水,走進電影院觀看。

這也預示着,未來我國的電影市場,可能必須要面對分級體系的變革,只有這樣才能滿足14億人口的不同電影口味。

愛情片的輝煌已經不再,懸疑片又需要極好極好的劇本,只剩下喜劇片獨挑大樑,這顯然是不夠的。

只有分級,才能夠激發電影市場的真正活力,刺激更多觀衆走進電影院。

當然,這裡的開放僅僅是分級或許還不夠,更多的進口片,也是關鍵的一個因素。

於是乎,10月16日的小丑2,它來了。

很難想象小丑這種題材的電影,能夠被引進國內電影市場,能夠在大屏幕上放映,這背後或許也折射出今天國內電影票房的疲軟,太需要一部爆款電影來拉動票房了,而小丑毫無疑問,就屬於這類電影。

2019年上映的小丑至今令人難以忘懷,這部電影近乎完美兼顧了商業和藝術的平衡,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不說,還打破了北美R片電影票房記錄。

這一次引進小丑2,原片138分鐘,目前從貓眼平臺的數據來看,也是138分鐘,似乎也會“一刀未剪”,但也有說要刪減40分鐘的傳言。

具體怎樣,還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真的一刀未剪的話,那麼小丑2大概率又會成爲今年一部進口高票房電影。

總的來說,今年暑期檔票房跌回十年前,既有觀衆審美疲勞的因素,也有消費降級之下,觀衆支出更理性的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接下來國內電影市場也會面臨着消費的重大考驗;支撐一部電影票房高低的,質量會越來越重要。

而這,既是挑戰,也是倒逼國內電影市場進步的一大因素。

看到更多樣化質量更好的電影,應該是每個觀衆最大的願望。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