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斷層影像2D變3D只要半小時 臺大微軟合作創傷醫療里程碑

運用手部動作,可將3D全息影像任意旋轉、放大或縮小,可以更清楚看出病竈部位。(王家瑜攝)

臺大醫院與臺灣微軟今(13)共同發表混合實境(MR)應用於創傷醫學的突破成果。(王家瑜攝)

一名30多歲男性在浴室倒臥被送往臺大雲林分院急診,電腦斷層顯示急性出血,爲求謹慎,臺大雲林分院將2D電腦斷層影像傳至臺大總院,重組成「3D全息影像」發現後腦有動靜脈畸瘤,及時進行栓塞治療,成功化解危急時刻。

臺大醫院與臺灣微軟今(13)共同發表混合實境(MR)應用於創傷醫學的突破成果,運用HoloLens2及3D Slicer等科技,歷時兩年,成功發展出一套可迅速重組3D電腦斷層影像、標註病竈、轉換成全息影像物件,並可浮空投影到元宇宙的解決方案。

電腦斷層等醫學影像在創傷病患的評估與診斷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電腦斷層影像不受骨頭、空氣等物理性質的限制,能更全面地檢視病患體內構造,但受限於2D平面影像,對於多重創傷病竈的判讀難免出現遺漏。

計劃主持人、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說,2D影像容易有誤診情形,據國外統計,以肋骨骨折爲最大宗;因爲平面影像不容易辨認,需要較專業的影像科醫師來診斷,但如果組成3D影像,可以自由旋轉角度,就能很明確看出骨折部位。

李建璋指出,過去3D全息影像產能有限、耗時且昂貴,無法因應急性醫療需求,也無法普及到一般醫學教育,而臺大與微軟團隊運用臺大醫院10年的創傷醫學影像資料庫,最快可以在30分鐘內將2D的電腦斷層影像建構成3D全息影像。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指出,精準醫療要從精準診斷開始,但病人和家屬往往對於2D影像非常陌生,透過這套系統可增加醫療可親性,讓病人和家屬更容易瞭解病竈所在,是很大的助益。李建璋則指出,針對需要跨專科合作的複雜病竈,可透過這套系統共同完成術前計劃,亦可突破地理限制,實現遠距會診。

李建璋團隊目前已建置完成創傷立體全息影像資料庫,內容包括肋骨骨折、氣胸、肺挫傷、頸部以及胸腰椎橫凸骨折、髖骨骨折,脾臟損傷與肝臟損傷、創傷腦出血、顱顏骨折等逾30種創傷類型,是世界首創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