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管理的兩個面:廣州和南寧

同爲華南F3,廣州和南寧的地位懸殊。

一個是GDP規模達到3萬億、常住人口1800萬的全國第四大城市,一個GDP規模僅有5千億、常住人口不過9百萬的第三梯隊城市。

按說,兩者並沒有啥可比性,尤其是後者,理論上不能給前者提供任何正面的參考樣本。

但現實,卻提供了這樣一種參考,這便是兩輪非人力車的管理。

不那麼靠譜的信息來源顯示,2023年,廣州兩輪電動車的保有量達到600萬輛,並以每月10萬臺的速度在增長。

按照數據算,廣州每三個人擁有一輛兩輪電動車。公開信息顯示,南寧的兩輪電動車保有量在400萬輛,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輛。

按說,南寧道路的負載要比廣州大不少?但爲何很少聽到南寧人抱怨電動車多或電動車很討厭呢?

因爲南寧有針對兩輪電動車的積極管理措施,積極疏導,兩輪車行其車路,與四輪車各走一邊,互不干擾。

而廣州2007年以來的禁摩+道路限行的影響之下,城區大部分路段尤其是高架橋,根本沒有給兩輪車這同樣擁有路權的車輛留下必要的位置。

無路可走的電動車,只能去與四輪車搶道,抱怨因此產生。

改造全市的道路是一件極其龐大的工程,非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但是,如果方法有效,任何時候起步都不算晚。

從作者接受到的信息來看,南寧和廣州,儼然兩輪電動車治理下的兩個極端:一個積極疏導,一個積極堵塞。

這種相反的措施,對國民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採用第三產業佔全國的比重,來觀察這種影響力在過去四十年的變化。

爲何選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是除一產、二產之外的其他所有行業。這些行業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需求非常靈活、樣式多種多樣,與兩輪電動車非常相似。

數據顯示,廣州影響力的巔峰,出現在2004年-2007年,這可能是多種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但剛好與禁摩出現的時間點相似。

2020年以來,南寧的影響力也在下降,可能是另外因素的影響。

但在此之前,對電動車管理有效的南寧,第三產業佔全國的比重,總體上是持續上升的。

宏觀經濟是非常複雜的體系,單一指標很難產生肉眼可見的影響,但影響力卻是潛移默化的,總會有質變的一天。

社會秩序的管理者,對這種影響力,應該先知先覺,而不是等到事物變得不可控之後,纔會去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