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風險大升 全球供應鏈成本暴增

全球供應鏈專家Mark Millar指出,全球有100萬個貨物集裝箱原本是經由海運運送,因疫情阻擋而改走鐵路,從東方(主要是中國大陸)運抵西歐,欲又因爲這些運輸路線大部分都要穿過俄羅斯,現在已無法使用,貨運代理人和物流公司必須在已經滿載的船上,爲集裝箱尋找空間,造成廠商新增的成本。

法國外貿銀行亦分析臺海危機引發的問題,即使不會演變爲軍事衝突,但繼續在臺海進行軍事演習仍會帶來重要的後果,臺灣海峽也是日本、韓國等北亞地區能源進口的重要通道,一旦中國大陸定期軍演事實上造成的封鎖,將對 一些正在快速增長、高度依賴半導體的行業帶來全球瓶頸。

上述說法來自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以及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發表有關臺海危機重現對經濟之影響的研究報告摘要。在更爲廣泛的層面上,俄烏戰爭帶給歐洲的危機,影響到油氣供應,提升能源價格。Millar進一步表示,這種情況已經給服務供應鏈的全球運輸網絡,帶來不良的連鎖反應。

艾西亞指出,潛在的臺海危機更大程度上是中美戰略競爭的一部分,任何進一步的升級都可能對臺灣、亞洲和世界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包括供應鏈受阻和新一輪的通脹壓力。同時,此次危機可能加速正在進行的供應鏈重組。

吳卓殷分析,中國大陸在關鍵行業(尤其是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升級上必將面臨更多阻力,美國將會向主要供應商施加更大壓力,要求其禁止向中國 出口,並利用《晶片法案》和推動貿易「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 產業政策工具在本國市場發展生產。

企業要怎樣才能應對這些挑戰?Millar表示,中短期內,供應鏈夥伴之間開展合作,在度過危機上面是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方面的努力包括尋找替代性的貨源,或是價格可能更高、但能將貨物送到最終目的地的運輸路線。

Millar表示,就中期而言,經過30年的全球化,這次的衝擊創造了重新評估供應鏈的機會。例如,企業未來可能要採取更區域性的行動方式,而爲供應鏈注入更大的韌性,並能減少碳排放量。